分享更多
字体:

中欧大交易:揭开投资欧洲底牌的时刻到了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1 10:3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人手上有欧洲渴望的资金,欧洲市场有中国企业期待的技术、经验。不断的接触、碰撞中,双方开始学会用更理性的方式来把握共赢的机会

  2012年,欧洲仍将继续在蹒跚中寻找底部。尽管德国经济依然坚挺,但从整体形势来看,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欧洲的衰退确实正在发生。

  欧洲正在遭遇的经济衰退,对中国的资本来说是否意味着新的海外投资时间窗口打开?此前,面对来自东方的中国,欧洲一直在徘徊犹疑,文化的冲突、游戏规则的碰撞,令部分国家对中国投资者心存芥蒂。

  而今,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发生:中国人手上有欧洲渴望的资金,欧洲市场有中国企业期待的技术、经验。不断的接触、碰撞中,双方开始学会用更理性的方式来把握共赢的机会。三峡集团收购葡萄牙电力(EDP)公司21.35%股份,潍柴集团并购意大利法拉帝集团,都被双方看作双赢的典范。

  然而,对于真正有心进行海外收购的中国企业而言,当下却可能更需要眼光、谨慎和耐心。收购只是第一步,以后的经营和运作更为重要。在利用欧债危机所创造的投资机遇时也不能忽视所面临的障碍和风险。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多年的高增长之后,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更需要适度抑制过于激进的投资冲动,以免因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结构恶化等原因而遭遇倾覆风险。

  无论如何,随着更多的中资企业陆续“落子”欧洲,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欧债危机阴云消散之后,人们会突然发现,欧洲与中国两大经济体之间将呈现与今日完全不同的联系。

  底牌时刻

  对于真正有心进行海外收购的中国企业而言,当下可能更需要眼光和耐心

  2011 年12月一个周末的傍晚,伦敦金融城附近某高档餐厅内,一位欧洲男子,身着阿玛尼西装、英语中隐约透露着西班牙口音,正与对面另一个与他穿着打扮相仿、一口流利伦敦腔的亚裔男子谈论着一桩“东方生意”。

  如果仔细倾听他们的谈话内容,诸如“中国企业(China enterprise)”、“并购(acquisition)”、“欧洲资产出售(Euro asset sales)”之类的单词会不时敲击你的耳鼓。

  这位有着西班牙口音的欧洲男子,是一家濒临破产的西班牙建筑商的财务高管。此刻,他正急于向亚裔男子寻求来自中国的资金支援。后者,则是一位有着“中国资本”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在这场相互博弈的游戏里,西班牙财务高管手上的筹码是该国某油企约10%的股份,而亚裔私募基金经理的王牌,则是中国国有的某大型能源企业。

  揭开底牌的时刻到了。

  亚裔私募经理抛出一个附加条件,“我们还要一个董事会席位”。5分钟后,对方艰难地回应道,“可以考虑”。

  欧洲资本市场上,这样的一幕不是个案。在这个市场上,以“欧猪五国”为代表的欧洲资产,正在为解决债务危机而寻找下家,而中国买家正被他们视为“座上宾”。

  此前,面对来自东方的“中国骑士”,渴望资金的欧洲还在徘徊犹疑——文化的冲突、商业规则的碰撞,令部分国家对中国买家心存芥蒂:中国式收购尽管盘活了其濒临财务危机的企业,是否也意味着中国以经济手段获得了某种形式上的话语权?并购案是否会被描述成经营多年的名誉砰然倒地的公众性事件?

  而今,形势已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欧洲开始成为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与欧洲目前的经济问题、人民币汇率变化,欧洲部分国家对中国更开放,以及欧洲企业规模较小中国企业更能接受有关。”普华永道在其最新报告中如是研判。

  是最佳时机吗

  新年伊始,一场收购签约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公开宣布收购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法拉帝集团董事长诺贝托-法拉帝(Norberto Ferretti)、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集体亮相签约现场。

  潍柴集团以法拉帝巅峰价值的五分之一的价格完成收购:即提供1.78亿欧元的股权投资,1.96亿欧元的贷款额度,总计3.74亿欧元取得了对法拉帝的绝对控股。双方协议将使法拉帝的债务从6.85亿欧元减少至1.16亿欧元,还可另外获得1.8亿欧元的融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与潍柴联姻,可谓一笔双赢的买卖:“中国企业能够得到一流的技术、品牌声望,并将这些优势与中国制造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意大利方面可以得到进入增长最快的大市场的更好保障,而且有望通过生产环节向中国国内转移而降低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关税负担。毕竟,中国游艇市场正在快速升温。”

  “通过收购法拉帝,潍柴也可将其业务向下游拓展,将潍柴的核心业务——发动机打入游艇市场。”国金证券的机械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这是2012年中国企业第一场引人注目的海外收购。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企业、还有近年凸现的中国富人阶层,也在观望欧洲的一切:那里有不少与法拉帝品牌齐名的世界知名企业,在债务危机阴霾下,面临法拉帝相似的问题——市场需求锐减,银行信贷收紧,企业运营下去亟待资金。

  风向的转变,直接来自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1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法国等9个欧元区国家的长期信用评级,并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进一步蔓延。“欧债危机不再局限于小国,已经波及到大国。”伦敦经济研究机构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乔纳森?洛因斯说。

  再不想办法,欧洲经济的险情恐怕会进一步加重。

  欧洲决策者们深知,随着该区域经济深陷衰退泥沼,基于信用的金融债产品早已不能进入各路买家的法眼。

  “从前欧盟卖的是信用,现在欧债危机扩大,金融债已经卖不动了,欧洲能够出售的只有实在的资产,比如能源和技术。”一位熟知欧洲市场的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梅新育分析认为,为了改善财政状况,以“欧猪五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重债国家,大规模实施国有资产私有化势在必行,且不止一个重债国家主动瞄上了资金充裕的中国。

  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政府均已同中国政府接洽,希望中方并购、参股其石油天然气、电力、航空、铁道、港口、邮政、金融等战略性企业。意大利等国也正在步其后尘。

  同时,危机使得不少欧洲企业陷入困境,其资产定价下降,流动性紧张,从而使企业主动寻求外部投资者参股甚至收购控股权,其中一部分资产也会成为中国投资者竞逐的目标,包括在其母国、第三国的资产,也包括在中国的投资资产。

  普华永道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发生的并购数量锐增,从2010年的25宗增加到44宗;相比之下,在北美洲发生的并购数量仅从前年的52宗增至57宗。

  中坤出海梦:冰岛议会将重新考虑中坤投资计划

  三峡集团通关密匙:央企入主国际大型上市公司不容易

  (责任编辑:郭彩萍)

  

  更长远的眼光

  对中国资本力量而言,机会仿佛就在眼前。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罗红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向欧洲投资,可以借助欧洲中小企业的丰富销售经验来提高自己。比如意大利,其中小企业不同于美国、日本,后者是从属大企业,等大企业签单回来再与之分配。

  意大利小企业的自主性很强,往往直接参与博览会,然后拿到订单就在地区周围产业链分配,业务就做起来了,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

  梅新育则建议,中国企业可投资欧洲流通环节,包括制造业企业设立销售子公司,或是收购当地流通企业,借此提高出口价格,稳定订单,进而提高国内产能利用率。也可以收购欧洲品牌,选择国内销售市场增长较快的商品,收购其欧洲生产者。另外也可以投资欧洲基础设施领域。

  时下,一些胆大的美国投资者正在低价抢购大西洋彼岸的公司债券。其中一些投资者所买的是欧洲公司的垃圾级债券。还有一些人甚至说,希腊的银行发行的债券也是有钱可挣的。中国企业投资可否尝试投资公司债?

  中信银行的刘维明认为,当前欧洲利差很高,公司债的收益率也很高,价格很低,如果今年欧债问题出现缓解,会出现公司债的反弹,价格出现回归。之前欧洲债危机,经济衰退在债券收益率有点过度的反应,因此有些公司债的投资价值已经开始显现。

  抓住市场底部去投资,自然十分重要,但对于大部分中国投资者包括企业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刘维明分析指出,从欧美市场看,只有对公司信用等级、企业发展前景、偿债能力等了解程度较深,才有可能在投资时候会具备把控能力。如果中国投资者确实了解这些行业和企业,可以去尝试购买优质企业被错杀的企业债券,反之,不要贸然出手。

  首先是汇率问题,未来长期看欧元汇率仍有可能继续下跌,未来3至5年,欧元会出现反复下跌。同时,虽然目前主权债务有企稳迹象,通过欧洲央行、欧盟主要国家的努力,危机未完全消除,短期企稳不代表未来不会出现更大危机。

  “考虑到欧洲经济今年衰退可能性较大,失业率上升,企业偿债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投资风险,因此投资公司债多以短期为主,没有很多人愿意长期持有。”刘维明说。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罗红波提醒中国赴欧投资者,欧洲市场是非常成熟的市场,规则非常多。当前对中国是个机遇,可以去,但是不要一窝蜂。

  中国投资者近年投资海外,也有不少失败的例子。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法律参赞费德利克(Federico Roberto Antonelli)对本刊记者说,中国的确成功收购了意大利的一些企业,但收购以后经营和运作导致投资失败的事例不少,对中国企业而言,收购以后的经营和运作更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多年的高增长之后,不少中国企业需要适度抑制过于激进的投资冲动,以免因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结构恶化等原因而遭遇倾覆风险。”梅新育说。

  企业投资不同于证券类产品以低买高卖快速出手方式获利,而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不要因为债务危机严重时价格低了就去买企业、情况好转时再出手,收购企业、投资企业,不是根据市场短期的表现做出的判断。上海莫尼塔投资公司分析师张斌彬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正如荷兰外商投资局局长浦乐施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如果一个企业预备往海外投资的话,它的眼光应该长远一点。不是只看到一年能省多少钱,还要考虑在未来10年内是否能将运营的成本保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尴尬“政治墙”

  对于真正有心进行海外收购的人而言,当下可能更需要眼光、谨慎和耐心。

  根据麦肯锡报告,在过去20年,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其中,政治因素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成因。

  一堵无形的政治之墙总是若隐若现地横亘于投资双方之间。

  从欧共体到欧盟,欧洲在国际贸易界向来以“欧洲堡垒”著称,对待中国投资的态度中同样掺杂了颇多的猜忌和限制。

  直到次贷危机陡然升级前夕,默克尔、萨科齐等欧洲大国领导人还都曾企图针对中国投资出台种种限制措施。

  “欧洲能源、矿产类的资产收购相对顺利,主要也是因为此类资产不算‘优质’。”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对《财经国家周刊》说,“反观涉及欧洲传统机械制造业类资产的收购,可能遇到‘政治壁垒’。”

  2011年7月,中国香港商人李慨侠以280万英镑的高价获得了英国退役航母“皇家方舟”的竞购资格,而从此之后,原定的中标者公布时间迟迟未定。

  “一个普通的(中国并购)商业行为背后可能被怀疑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而且中国企业很难为自身洗清这种嫌疑。”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跨国威胁与政治风险部门主管,前英国军情六处副局长奈吉尔?英斯特(Nigel Inkster)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

  尽管李慨侠反复强调自己购买航母的目的是为将其打造成为高级夜总会,但英国国内频频有人将此事扣上“政治目的”的帽子。

  黄怒波的话或许能说明出海收购的中国企业的遭遇:“中国做的每一件事,无论个人行为还是国家行为,都让人觉得是‘中国威胁’。”

  “能够低调尽量低调,不引起媒体或公众的注意是最好的。”某民营光伏企业总裁私下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2011年第三季度,光伏产业的季报一片惨淡,传统盈利产品光伏组件的利润率出现大幅下降,无奈之下,这家民营企业决定悄悄买下欧洲某国多个光伏电站。

  在2011年8、9月,这位光伏企业总裁曾去过欧洲,并与某欧洲国家签下收购该国光伏电站的协议。

  “一直到正式签约,国内外媒体没有一家对此事有所耳闻。”该光伏企业老总曾在非正式的场合向记者透露,“如果高调收购电站,公众很有可能质疑在企业利润下降、现金流紧缺的当时,为什么还要去购买电站?”他认为,媒体过多的关注反而可能会导致收购计划胎死腹中。

  (责任编辑:郭彩萍)

  

  曲线收购

  “现在是投资的时机。”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对本刊记者说,中国投资者需要谨慎投资、购买技术、品牌。针对壁垒的限制,李稻葵认为, 要“在商言商”。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可能遇到的障碍包括意识形态的差异、法律和财务风险,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央企联合民企、外资公司来共同进行组合收购,这样可以减少意识形态的障碍。”王志乐说。

  但由于民企和央企的收购兴趣点不太一样,组合收购的方式并不常见。

  总的来说,国有资本海外并购以获得能源矿业为主,民营资本海外并购以获取技术、拓展市场为主。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数据,近五年来国有资产主导的能源及矿业出境并购交易完成案例数量140余起,披露交易总规模近5000亿元。相对而言,民企的海外收购则主要着眼于技术和品牌类公司。记者统计2011年民营资本的欧洲并购案例发现,几乎无一不是民企为拓展自身技术或市场而进行的收购。

  例如,2011年5月,复星国际以8458.8万欧元收购希腊著名时尚品牌Folli Follie 9.5%的股权;6月,联想集团以2.31亿欧元收购德国消费电子制造企业Medion AG的36.66%股权;11月,华为以5.3亿美元收购华为赛门铁克的49%股权,将华为赛门铁克转为华为的全资子公司。

  差异化的收购兴趣决定了央企和民企在海外收购上互不为伍。那么,中国企业常规性的海外收购如何才能避免触碰“壁垒”?

  “可以走一条曲线收购的方案,即在收购之前先在境外注册一家投资公司,利用欧洲公司或香港公司来从事收购,甚至在该公司之下再做一个子公司,然后利用子公司来进行隐形收购。”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金融投资委员会主席、国投基金集团董事长孙飞博士这样建议。

  “利用中间人来进行收购不是为了避免欧洲国家的收购审查,因为涉及到国有资产层面,套了多少层壳也能被查出来。这样只是为了不让公众太过敏感,能减少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有人士评价说。

  PE发力

  2011年真正在企业海外并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角色,则是资本市场里的黑马——私募公司(Private Equity)。

  纵观2011年的海外并购案可以发现,民企央企组合并购、曲线收购这两种办法,比较适用于国有企业对能源类的海外资产收购;而在不断升温的品牌、技术类并购案中,民营企业借助PE似乎更容易“发力”。

  “欧洲不少正在寻求出售的资产其实并非垃圾资产,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优质资产,它们希望能有做实业的投资者来‘接盘’,因此更愿意将资产卖给中国民营企业。”王志乐说。

  这类企业往往是深受债务危机影响的欧洲传统品牌公司,“欧债危机拖垮了企业的财务,年轻的企业接班人不想再继承父业,但也不忍将老字号拱手卖给投资公司。”王志乐在接触中明白了这类欧洲企业的心态。

  王志乐说,中国的实业家们正急切的渴望着自家品牌的迅速提升,“欧洲品牌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助力。”

  正是这两种心态造就了PE的入场。“PE擅长的就是这类中等规模、政治意向不明显的项目。”普华永道并购服务合伙人苏企元说。

  据普华永道报告,2011年PE活跃的大型并购案多数与消费、工业领域有关,无论是并购数量或者金额全年均有创纪录的增长,全年交易总量占比达35%,比上年增长13个百分点。不难看出,这些同样也是民营企业跨境并购最活跃的领域。

  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是,PE更懂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

  “国有企业本身‘不差钱’,海外并购完全属于企业战略性投资,PE从中得不到太高的投资回报率。”一位PE基金合伙人说,这就是PE较少出现在能源、资源类收购案中的原因。

  民营企业瞄准的并购目标往往是国际上运营跌入低谷的公司,这些公司虽然股价低迷,但品牌影响尚在,如果能结合中国企业低成本制造的竞争优势,整合产业链,可以大大增加公司并购后重组的成功率。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PE开始寻求与联想、华为等中国民营公司合作,收购重组海外一些陷入困境的知名企业。

  “民营企业需要技术和品牌,却不容易获得外部支持。PE能够提供给企业的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援助。”该合伙人表示。

  国际PE公司的基金经理往往在海外市场混迹多年,了解国际市场规则,因此在并购阶段会给企业提供较多资本运作的想法,帮着企业降低收购成本,从这个角度看,PE可以是中国企业的“并购教练”。

  此外,在并购以后,PE会向企业派驻董事,帮助提高并购后公司治理的透明度。该合伙人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就像开车,企业开车,PE提供汽油,每加一次油(提供资金),PE都会评估企业的表现,看是否值得提供更多的油(资金和资源)”。记者 李航 郭璐

  (责任编辑:郭彩萍)

  

  欧洲未来:历史主题公园?

  如果欧洲继续停留在口头上谈论经济改革,同时坚持原有的社会模式,未来的欧洲更可能成为吸引富有的美国人和亚洲人前来参观的“历史主题公园”

  2012 年,欧洲仍将在蹒跚中寻找底部。

  最新的打击来自大洋彼岸。2012年1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一次同时下调欧元区9国的评级:法国“AAA”评级被降为2A;意大利连降两级,接近垃圾级;葡萄牙评级被降至垃圾级;德国、荷兰、芬兰、卢森堡仍然保留3A评级。

  这是标普全面重估欧洲金融业健康行动的一部分,强调了欧元区持续主权债务危机的严重性,并且使解决危机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德国经济依然坚挺,但《华尔街日报》最新调查显示,全球经济学家对欧洲正在或者即将步入衰退正快速达成共识。

  2000年,欧洲《里斯本协议》(The Lisbon Accord)明确写道,欧盟的目标就是在2010年前,“把欧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实体。”12年,一个轮回之后,欧盟却陷入了其成立以来最尴尬的境地。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预言,欧洲将面临“双重保证的衰落”。

  奈斯比特担心,如果欧洲仍然继续停留在口头上谈论经济改革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社会模式,继续制定出更多“一致性”政策,那么未来的欧洲,“更可能成为吸引富有的美国人和亚洲人前来参观的‘历史主题公园’,而不是它自己曾展望的美好前景: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伤口上撒盐

  2012年新年伊始,标准普尔在伤痕累累的欧洲大陆身上又撒下了一把盐。分析人士认为,剥夺法国的3A评级,意味着欧债危机进一步向欧元核心国家扩散,最终甚至会威胁到德国的信用评级。同时,法国遭遇降级很可能意味着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也将失去“AAA”评级。

  伦敦咨询公司Spotlight Ideas的董事总经理史蒂芬(Stephen Pope)认为,“法国遭遇降级,将对无效的EFSF造成沉重打击。”

  欧盟对此迅速做出反应。欧盟委员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奥利?雷恩抨击标普此次降级,称“标准普尔的决定‘不协调’,因为欧元区国家目前正在采取果断措施应对债务危机”。

  有分析人士担心,欧元区遭遇的这一波评级下调潮,将再次直接推高其成员国的国债收益,增加其融资困难。对欧元区而言,主权评级的下调无异于雪上加霜。

  阴谋论鹊起。有市场人士提出,标准普尔在暗地里与美国政府达成了某种共谋:打压欧洲经济,以此来缓解美国债务压力。

  美国的分析师也对此产生了质疑:只要发现别的地区有降级,就会看到资金大幅流向被认为最安全的投资,那就是美国国债。所以,这次欧元区国家降级会促使更多资产流向最安全的美国。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罗红波对本刊记者说,美、英是对冲基金最集中的国家,私人债务无法投资,可投资的是国家的公共债务,唱衰欧洲、以拉高欧洲相关国家的公共债务收益率,以此获得收益。

  据悉,日前,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已经买入意大利债券。“他买的意大利债券折价率很高,稍一反弹就会有客观的收益。考虑到不确定风险和购买货币,他可能会使用CDS及货币掉期之类的工具进行对冲。”中信银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说。

  意大利财政专员、意大利央行代表博磊乐(Carmine Porello)近日对本刊记者说,要正确看待意大利主权风险,避免市场过度反应。

  他说,当前欧洲风险利差快速上升,欧元区成员的风险利差处于历史低点。意大利的家庭负债率低,公共财政2011年财政赤字下降到GDP的4%,赤字率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的4%。其基本盈余很高,财政不太受老龄化影响,银行系统健全,为实体经济服务不需要政府救助,监管严格,国内市场稳定。意大利零售客户集资率高,2012年主要银行募集资金占24%。高于欧洲平均水平。

  罗红波认为,意大利实体经济非常强,制造业强,公共经济、国营企业、国家房地产业绩都不错,制造业有很好的技术,意大利可以度过眼前的难关。

  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也认为,欧洲不会发生大的衰退,那里仍有经济表现相对不错的国家,例如德国及其周边国家,即使当下危机重重的意大利,也仍然有其经济亮色和发展的存量。

  (责任编辑:郭彩萍)

  

  最坏时刻未到

  但更多的声音趋向悲观。

  “现在还不是最差的时候。”上海莫尼塔投资公司的分析师张斌彬对本刊记者说,“欧债危机风险还未释放干净,其资产价值还在一个下行的趋势中。”

  根据《华尔街日报》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欧元未来数年将承受较大压力。受访的50位经济学家中有48位表示,欧元区经济现在已经或很快将陷入衰退。即使欧元区能够化解主权债务危机,也将面对经济在一段时期内增长乏力的问题。

  高华证券认为,基于欧元区商业调查数据、银行压力指标和美国衰退风险评估而共同得出,2011年末~2012年初欧元区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约为40%~50%。

  欧盟自己也将其2012年GDP增长的预测从之前的1.8%下调至0.5%。这意味着,欧洲的经济增长将在2011年本已较低的增速上(预计为1.6%)进一步放缓。

  “欧洲银行会出现危机,最让人担心的是欧洲的危机蔓延至其他国家、地区。”张斌彬对本刊记者说。

  他认为,欧洲边缘国家的财政紧缩,以及因为欧盟上调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而可能带来的信贷紧缩,是欧盟经济减速的最重要原因。

  接下来的一年半,欧洲银行大概会收缩2.5万亿欧元的信贷,因为当前有200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包括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大银行也出现了融资困难。

  他认为,欧洲当前奉行的解决危机的紧缩政策,有可能导致经济的深层衰退。今年4月希腊将迎来大选,其债务有可能在此之前发生违约,因为反对党表示,IMF要求的紧缩政策过于严格,会导致希腊经济进入快速的下滑轨道;另外货币基金有1万亿欧元的风险敞口,法国、德国的风险敞口有1万亿欧元,因此,欧洲经济和债务危机的前景不容乐观。

  领导者的墓碑?

  李稻葵认为,解决欧洲的问题,关键是做好德国的工作。德国过于坚守自己的理念。

  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GDP 占比30%左右,在欧元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应来说,欧洲对德国也至关重要,在德国的出口目的地中,欧盟内国家占德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德国经济的复苏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这些国家的支撑。而德国在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债务中的风险敞口达到2250 亿欧元,帮助这些国家,其实也就是帮助德国本国的银行业摆脱困境。

  德国和欧元区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可能脱离这个大环境独善其身。救助危机国家,保持欧元区稳定,就是救助德国自己,是德国无法回避的责任。

  而将整个欧洲的未来复苏寄予在一个国家身上,德国似乎难当此重任。何况,欧洲的衰落自有其内在的逻辑。

  在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看来,欧洲将陷入衰落最大的根源,在于其“两个心脏”跳动频率的无法调和,必须通过经济改革来做重大调整。而从目前来看,欧洲显然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奈斯比特在其著作《世界大趋势》中,称欧洲为“欧洲雕塑”。在他看来,整个“欧洲雕塑”共有25种心态(25个成员国)和“两个心脏”。

  25个国家的心态,与其他无法融合的因素混杂在一起,这些因素是,传统、雄心、福利和经济领导权。

  奈斯比特指出,欧洲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它的两个心脏的跳动节奏必须一致。一个心脏——社会性灵魂,跳动的节奏是管理、集中化、严格的劳动制度和财富的重新分配。

  另外一个——自由主义的灵魂,追求的是自由市场、分散化、对企业家的扶持。这两种理念的结合才能实现欧洲经济的飞跃,尽管欧盟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法国一直在谈论经济改革的必要性,但它们仍然在坚持旧的“欧洲社会模式”,而维持这种模式的难度变得越来越高。

  在奈斯比特看来,2000年欧盟《里斯本协议》的豪言壮语之下,欧盟成员国政府首脑却一直拿不出任何改革措施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为欧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欧洲政治家们无休止的讨论并不是关于如何利用新的机会、支持企业发展、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来壮大欧洲的力量,而是如何才能维持现在的这个福利社会——一个导致经济低增长和高失业的福利社会。

  “除非进行重大改革,否则欧洲最大的可能不是成为世界知识经济的领导者,而是人们用来瞻仰它的光辉历史的旅游景点。”奈斯比特说。记者 李航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