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中国文化走进美国" 中国创造"引西方共鸣(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1 07: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图为白宫剧院外景。
本报资料图
喜欢中国脸谱的美国小朋友和她的中国“化妆师”。
本报资料图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举办的“体验中国”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吸引了大量美国观众。
本报资料图
1月20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新春招待会,同时展出题为“再生”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掠影摄影展。图为一名美国客人在认真地观看展览。 温 宪摄
在中国文化走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应怎样解决?又该如何增强效果?本报记者的一番观察与思考,或能为您解答上述问题。
探索走进人心的文化传播道路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 宪
收购剧院
不断培养观众群
布兰森市位于美国中部密苏里州,是与百老汇、拉斯韦加斯齐名的美国第三大演艺重镇。布兰森拥有50座剧场,座位总数超过百老汇。布兰森以美国的乡村音乐之都驰名全美,是旅游度假胜地。为了实现在美国演艺市场长期驻演,2009年12月,中国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在布兰森市购买了白宫剧院, 并在那里长期出演《功夫传奇》。
在美国密苏里州布兰森市白宫剧院,长期驻演的中国品牌剧目《功夫传奇》每次演出之后,都出现观众起立、长时间鼓掌、争相与演员合影留念、久久不愿散去的场面。这一中国剧目深受美国中部观众喜爱,还赢得了当地网友评出的“最佳新剧目奖”。
《功夫传奇》演出由美国RFD电视台向全美直播,覆盖人群超过4000万,为传播天创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天创公司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布兰森当地举行的各种活动信息,争取各种表演机会,扩大剧目影响力。《功夫传奇》的驻演引起美国媒体关注,并深深打动了美国观众。有评论说,“这是中国舞台艺术成功走向世界的探索,是对未来有极大影响的事件”。布兰森市长瑞安·普莱斯利说:“中国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已经成了布兰森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协助筹集善款,热心参与社区工作,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我们从中国人身上学习了很多。”布兰森商会会长罗斯·萨默尔说:“中国剧团在布兰森的投资为每一个人带来了好处。每一个新剧目都需要时间培养观众,《功夫传奇》在布兰森评价很高,它的观众群正在快速成长。”
市场运作
走入美国主流社会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入美国的步履日益坚实,也在不断探索深入美国人心的文化传播道路。从被“派出去”到作为市场主体“走出去”,从在美国华人华侨圈内自娱自乐到通过市场化运作、走入美国一流文艺殿堂的大舞台,走入美国的中国文化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中国优秀文化艺术进入美国主流社会,要不断探索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来实现。这是发展方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李冬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1月19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处与华盛顿子午线国际中心合作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这已是双方连续第二年合作举办“欢乐春节”活动。子午线国际中心系美国当地主流文化机构,双方在这样一个平台上的合作体现出双赢的结果:这样的文化活动无疑将使中国文化品牌知名度在美国主流社会得到提升和接受;子午线国际中心也非常愿意将这一活动做成该机构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新品牌。
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有“美国国家艺术殿堂”之称。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剧目在这里登上舞台。2010年底,中国大型现代舞剧《一把酸枣》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成功上演。时隔近一年,《丝路花雨》在同样的场合再次引起强烈反响。两者的成功背后有着同样市场化的运作。中国主办方均与美国合作伙伴进行市场化宣传和营销,在美国系列演出的所有票房都来自公开售票。
巧妙译名
亲近美国受众
除了《丝路花雨》之外,甘肃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还于去年12月12日至16日期间,携《敦煌情韵》走进华盛顿周边城市的社区、大学和中学,与更多普通美国观众亲切交流。这台演出精彩地呈现了敦煌莫高窟的核心文化艺术内涵,美国观众从中亦能充分领略敦煌文明的艺术魅力。一路陪同中国艺术家演出的美方人士拜蒂女士激动地说:“感谢你们这些中国文化和世界友好文化的传播者,谢谢你们将精美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带到了我们美国各地!”她特意送给演职人员每人一包花种,期望中美友谊之花的种子在两国人民心中生根开花,永不凋谢!
为让有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美国观众看得明白,看得进去,中方在剧名翻译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酸枣是中国特有的果品,不为美国民众所熟知。为了方便美国观众的理解,《一把酸枣》的英文名被译作《长城脚下的禁果》,用“长城”与“禁果”这两个美国观众熟悉的词汇帮助他们理解全剧。《丝路花雨》的英文译名改为《丝绸之路》,为美国观众着想的调整,无疑拉近了中国文化与美国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是“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理念的成功尝试。
走入人心
文化走出去的精髓
中国驻美国使馆文化处认为,作为一个范例,中国演艺企业全资拥有白宫剧院及《功夫传奇》在白宫剧院的驻演,体现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努力方向,即:中国文化院团和文化节目走出去,重点是进入美国当地主流社会,“走”进人心,“所以‘走出去’的精髓不是出去,而是‘进入’”。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应不仅仅体现在绚烂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还在于与美国公众平等、友好的沟通与交流。去年3月,天创公司为一名身患脑癌晚期的8岁小男孩进行了一场30分钟的特别演出,布兰森市的《三湖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此事,当地居民交口称赞。
中国艺术家们深有感触,美国观众注重的是节目的本体,针对美国文化市场,中国艺术家所表达的中国文化不能只注重在舞美上过于华丽、包装。而是要在节目选材、内容品质上下大力量研究,悉心打造能够深入美国民众人心的文化精品。《丝路情韵》的巡演即是最好的例证,未挂一道布景,仅靠简单的基本灯光和舞蹈本体,同样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应该看到,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美国演艺市场上,中国企业和中国剧目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在国外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仍需极为艰苦的努力。由于演员签证受阻,加之布兰森市去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与龙卷风,夏天又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高温天气,加上油价飞涨等因素,去年1月至9月布兰森市剧院收入下滑46%,使天创公司刚有起色的市场化经营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在困难面前,天创坚持不懈。由于在布兰森市成功演出所产生的良性辐射作用,《功夫传奇》将在2012年秋季进入拉斯维加斯驻演三个月,进入了由太阳马戏团称霸的美国第二大演艺中心。
秉持永续发展理念
本报驻美国记者 陈一鸣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电视台或文化企业在国外合办电视台,收购、经营的电视台逐渐增多,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现状、感受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向海外人士介绍中国的过程中,电视是一有效桥梁。
位于洛杉矶的国际卫视电视台是第一家开办全频道英语节目的美国华人电视台,1980年开播,近年来陷入经营困境。2009年,北京俏佳人传媒收购了国际卫视,开始通过中、英文两个频道播出自制的新闻、访谈以及中国电视剧等节目。目前,美国洛杉矶、旧金山、休斯敦和纽约4个城市的用户,可以通过购买该台的室内天线收看国际卫视节目。此外,国际卫视还在纽约开办了广播电台,在休斯敦经营多种中、英文报刊。
国际卫视董事兼副总裁孙太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传媒企业走出去,必须实行人员本地化和节目本土化,只有在人员和节目上扎得深,走出去后才能站得稳。”他说,在节目落地的4个城市都有本地新闻或栏目,并由当地人直接管理、制作,这些当地人既有美籍华人,也有其他族裔人士。
据介绍,目前国际卫视电视台接到的咨询电话中,10个有8个是用英语交流的。不过,目前的观众大多数还是与中国有关的人士,主要包括4类:一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ABC;二是跟中国有业务往来的生意人;三是配偶是中国人或华人的美国人士;四是收养了华人儿童的美国家庭。在这4类人中,第二类是正在不断扩大的收视群,也是电视台的最大潜在客户群。
今年,国际卫视将与天津电视台合作,把该台的求职节目《非你莫属》打入美国,每期让10个有意聘用美国或有美国背景员工的中国企业家作为嘉宾,在节目上面试美国求职者,会吸引许多美国年轻人。还准备推出一档讲述芝加哥万象集团等中国企业的海外成功故事栏目,塑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经营理念在美国电视观众中的良好形象,帮助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获得宝贵的经验。
回顾过去两年多开办电视台的经历,孙太泉深感不易,尤其是在资金方面。在国外开办电视台,投资的回报周期远比在国内要长,“24小时的英文台,每天光翻译费就得8万多元人民币,此外还有版权费等一系列费用,花钱就像流水一样”。 他说,中国人在海外开办的电视台要想落地生根,需要有永续经营理念,靠“烧钱”无法长期维持。还有来自盗版的困扰,孙太泉说,美国人动辄指责中国存在盗版问题,其实美国国内也存在盗版现象,损害了电视业者利益。纽约有个专门制造盗版光盘的“一元工作室”,盗版光盘只卖1美元。“我们许多电视剧的播放权是花了巨资购买到的,但往往刚一打出播发广告,在纽约华尔街和法拉盛的地摊上就看到了盗版光碟。”
“外宣走出去,既易又难。买个频道、上个卫星,甚至开办个网站相对容易;难在如何才能实现从完成覆盖到收取实效,再到永续经营的跨越。”孙太泉的这番感言耐人寻味。
让“中国创造”引起西方共鸣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丁小希
纽约时报广场的金狮鼓舞推开了这座城市2012的大门,接踵而来的春节又成为当地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在春节前的唐人街随机访问了几名非华裔的路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知道中国传统春节以及2012年是龙年。来自纽约的丽贝卡准确地说出了除夕夜的日期和放鞭炮、家庭团聚等春节习俗。杂技、武术、熊猫、孔子学院……这许许多多属于中国文化的“碎片”开始走进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多数还只停留在某些文化符号表面。
了解中国文化成为时尚
新年过后,舞剧《牡丹亭》登上了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记者周围的美国观众在演出结束后纷纷起立,为这充满魔幻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中国爱情故事鼓掌许久。“一开始似乎只是出于新鲜感而观看,那些盛开的牡丹和飘逸的水墨画令人着迷;后来真正受到剧情和演员表现力的感染,感受到中国艺术的力量”,身着晚礼服的美国观众玛丽莲对记者说。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只满足外国人的新鲜感,更多的是要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美中友好协会会长张锦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人周围其实不乏中国元素的存在,纽约的中国城和法拉盛都是中国文化的窗口。但美国人或许能多次“看到”或“听到”中国文化,却没有能够“知道”。只有多几次“知道”,才能“悟到”其精髓。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是一个去粗取精、长期积累的过程。
这种文化的共鸣有时起源于对古老中华文明的好奇,有时则出于一种自身文化内涵的需要。据亚洲文化协会赵老师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关注中国,而了解中国文化已经从一种喜好或好奇,变成了一种需要和时尚。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到过中国,或知道迟早需要和中国人打交道。一位正在学习中文的美国学生对记者说,“现在不或多或少地了解中国文化,说出去都会被人笑话。大家都意识到未来某一天肯定会和中国发生某种联系,这关系到自身文化修养。”
找到合适的民间切入点
《功夫熊猫》和 《花木兰》拥有中国元素的灵魂,却通过西方人喜闻乐见的包装大获成功。许多美国人既如饥似渴地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却又潜意识地带着几分抗拒。对此,张锦平表示,推广文化和推销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需要将文化产品“本地化”,关键是要了解美国人乐于接受什么,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法律环境做好调查工作,并尽可能选择与美国当地有实力的专业机构合作,才不会事倍功半。从2009年开始,由美中友好协会与文化部合作,在美国NBA球场举办“中华之夜,欢乐春节”活动,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代表着美国主流文化的NBA球场上响起《大中国》、《和谐大家园》等中国特色音乐,那场景令人动容。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政府中美事务部主任郑琪荣女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一笔财富,而美国则是各种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炉,我们应该抓住和利用美国文化多元性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民间切入点。佛教少林文化在美国的传播颇有成效:以社区为单位邀请美国人观赏武术表演,参加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今,有不少美国人学习武术或太极拳,还有不少人开始信奉佛教,自设佛堂用英文讲解佛法等。”郑琪荣说。
张锦平对记者说,“美国对于中国的兴趣和好奇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希望小孩知道一些中国文化常识,让小孩学习中文,与中国打交道。教育,正是兴趣养成的第一步;兴趣,是接受中国文化的前提”。
“中国制造”的有形产品已经遍布全球,如何让更多“中国创造”的无形文化内涵深入人心,成为历史赋予的机遇和挑战。提升中国软实力,需要多样的传播渠道、创新的传播手段。弘扬中国文化,尤其是人文追求、精神品格和价值观等核心要素,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更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
近年“中国文化走进美国”概况
2009年7月19日,北京俏佳人传媒收购国际卫视,这是第一家全频道英语节目的美国华人电视台。
2009年10月11日,“古今回响”中国文化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开幕,共上演数十场专场音乐会、演出和展览活动。
2009年12月14日,中国港中旅集团所属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收购美国白宫剧院,这次收购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演艺市场竞争的一种新模式”。
2010年7月1日,中国剧目《功夫传奇》驻演美国白宫剧院。
2011年1月17日—2月14日,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版在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上不间断播放,共计8400次。
2011年9月—10月,“中国文化月”在美国肯尼迪文化中心举办。
(程维丹整理)
(责任编辑:王慧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