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路怎么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1 08:0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专家解读《“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前天,国家发改委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规划,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更详细的“操作指引”。

  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就指出:“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2001年,国务院在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指出,把上海市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上海要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这是国家第一次具体提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第一次将此上升至全局性的国家战略。

  而今,《规划》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路径首次明确。究竟该如何解读《规划》,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路又将怎么走?记者采访了数位特邀专家。

  本报特邀专家:

  肖林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

  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协会主席、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

  关键词一:人民币

  

  ●最大突破之一是打造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四个中心”

  ●这就是《规划》全文中“人民币”一词出现次数高达43次的原因

  ●这还揭示了一个崭新的却是隐含着的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时间表

  2009年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那么,“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具体指什么?此次《规划》给出明确答案: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顺应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提出将上海打造为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四个中心’。”在肖林看来,这是《规划》最大突破之一,“这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实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非常现实的路径。”

  陆红军分析,“十一五”以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在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境外交易主体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进程逐步加快,未来的很多目标和工作重点都与人民币直接相关,这就是《规划》全文中“人民币”一词出现高达43次的原因。“这也意味着,人民币的各项业务的拓展、升级,无疑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二五’时期的重中之重。”陆红军说。

  “这是中国向世界史无前例地公布,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人民币中心地位。”黄仁伟说,其意义毋庸置疑。“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揭示了一个崭新的却是隐含着的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时间表。”黄仁伟认为,由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变革,使得这个时间表有所调整而加速了。

  肖林透露,根据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的研究,预计到“十二五”末,将形成人民币产品价格发现与形成机制,基本确定上海在全球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清算方面的中心地位;而到2020年,人民币将为全球金融市场广泛接受,在国际贸易结算、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储备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增强,形成产品丰富、高效的人民币产品交易体系,中国参与国际金融规划制定的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二:国际化

  

  ●“国际化”是《规划》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到2015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左右,这也是一个亮点

  ●《规划》以领导力为核心的“国际化”与西方的国际化有区别

  在陆红军看来,“国际化”是《规划》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针对的是国际金融中心,而非国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其发展目标的设定方面,无论是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备较强交易、定价、信息功能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还是逐步形成国际金融人才聚集地的目标,都彰显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元素。”

  肖林也持相似看法。在他看来,《规划》提出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着眼于培养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与全球影响力,是此次突破之一。黄仁伟也注意到这一点,“规划提出到2015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左右,这也是一个亮点。”在他看来,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海外高端金融人才市场萧条,优化国际化发展环境,对于吸引人才到上海有激励意义。

  陆红军表示,原有国际金融体系正面临变革和调整,这给了中国加快走向世界的机遇。应该注意的是,《规划》所注重的以领导力为核心的“国际化”,与西方发达经济体所倡导的以金融自由为主、实质上带有进攻性的国际化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可以说《规划》准确地给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化’标准:既不能不顾实际过度发展,也不能坐视机遇流失,‘过’与‘不及’都不是《规划》所倡导的国际化主旨。”

  关键词三:具体化

  

  ●《规划》很明确地提出了非常具体的“量化目标”

  ●对发展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更加务实,更加注重战术考量

  ●对“四个中心”建设之间如何联动,也提出了实实在在的举措

  专家普遍表示,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指导意见,《规划》很明确地提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市场规模、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金融环境等方面非常具体的“量化目标”。

  陆红军说,事实证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速度,超出科研机构和政府的估计;《规划》从几个方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量化,是从实际出发对发展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更加务实,更加注重战术考量。

  肖林认为,《规划》中的新提法,主要表现在具体化,“比如,原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突破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和两个重点,即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和完善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稳定为重点。而今《规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市场化、国际化、法律化的推进方向,推进思路也进一步深化。”

  不仅如此,《规划》还注意到建设任务的可行性、关联性。肖林分析,虽然该《规划》是对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但却体现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四个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四个中心”建设之间如何联动,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明确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作用。比如《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航运金融”、“大力发展贸易融资”等举措,便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息息相关。

  (责任编辑:邵希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