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推动外储投资多元化 破解"美元陷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3 00: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推动外储投资多元化破解"美元陷阱"

  专家建议,外储应加大对实体和产业的投资,加大技术升级、资源能源收购、智能财产权等项目的重点支持,以及新兴产业方面的股权投入

  中国长期以来稳坐美国“第一债主”的宝座,但随着国际上欧债危机的爆发,国内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增持美债已经不是中国外储对外投资的首要选择。而外储对外投资的多元化进程实际上早就在实施,近日一则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入股泰晤士水务公司的消息,更是将外储对外投资可能投向基建等新领域推向了公众的视野。

  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在2011年第一季度冲上30447亿美元,从2万亿美元储备迈上3万亿美元台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截至2011年10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3.2万亿美元。

  在2005年之前,我国一直是个外汇短缺的国家,而从2005年以后,外汇储备开始大量的增加。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如何实现保值增值?国内外公布的数据一些可以看出,中国长期以来以增持美国国债作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2011年12月15日,美国财政部晚间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中国减持美国国债142亿,数据表明,截止到目前,中国仍是美国最大债主国,总计持有美国国债1.1341万亿美元。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不断增长,中国对外投资的能力和经验也在不断增强。中国正在不断加快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以对冲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资产集中度过高的风险。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开始在一定的月份减持美债,而进入2010年后,减持月份进一步增加。

  进入2011年,中国更是在美债上多次操作,变换头寸,今年1至3月,中国接连3个月减持,此后在7月,中国又突然增持,进入8月后,中国在美债上更是呈现出仓位减一月一变的态势,8月减持美债365亿美元,9月增持113亿美元。据统计,2011年前10个月,中国减持美债月份已达到一半。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面临的是国民财富的不断流失,中国已经陷入了“斯蒂格利茨怪圈(即所谓的美元陷阱)”,中国必须尽快摆脱储备中基本是美元资产的失衡格局,加快战略领域的产业投资,积极推动外储投资多元化。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张茉楠称,提高债务上限对于美国而言只是暂时的“喘息”,随着债务规模愈来愈大,财政负担、融资成本将不断上升,以及社会福利费用大幅增加。这意味着中长期来看,一方面,美国债务风险将长期化,全球资本市场将会失去风险评估基准,整个资产定价体系都需要重新调整,中国可能要面临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冲击,中国金融体系以及资本市场也将面临动荡;而另一方面,美国债务增长失去控制也会让美元发行失去了控制,随着美国债务的膨胀,美元将进一步贬值,这也将直接导致以美元为基础的全球储备资产的大幅缩水,而中国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外储将首当其冲。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为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迫切挑战,在前不久结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上,二十国集团的领导人们重申将致力于共同协作,下定决心重新激活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确保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社会包容。那么,在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的当下,中国对外投资或许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提出,在强劲、可持续、平衡这3个目标中,确保强劲增长是首要。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市场动荡不定的情况下,保增长、促稳定应该成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析人士表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全球范围的新增需求,这不仅是在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在发达国家。在目前失衡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等新兴市场储蓄多、消费少、投资多;欧美等发达国家储蓄少、消费多、投资少。但在危机冲击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施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进一步增加了投资,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做出了积极努力。可是这种投资的增长并不可持续,中国“十二五”计划中提出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模式,将消费增长作为重点。同样,欧美应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加大投资力度、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的持续向好提供稳定可靠的动力,恢复和稳固市场信心,也由此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夯实世界经济的复苏。

  的确,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的很多资产都在缩水,实体资产价格在下降,一些企业和银行都受到冲击。欧洲国家财政紧缩,需要变卖一些资产,包括一些公共支出项目的调整。美国各个州,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财政状况恶化,建立项目,从事基础设施改造的时候,也需要投资。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加大基建投资则是创造新增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基础设施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明显而巨大的,也是全方位的。它不仅能带动经济增长、提升劳动生产率、奠定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还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就业、增加部分国民收入并提升社会的总需求,在长期内扩大供给。

  不仅如此,我国的各大部委的相关领导在不同场合也表示了未来投资的方向将落脚在国外的基建上。去年年底,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中美商会组织的晚宴上表示,中国更愿意将持有的大额美国国债转投向美国的公路和地铁修整建设。

  同期,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也表示,世界经济复苏需要创造新增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增需求的重要来源。

  央行行长周小川承认,当前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中国需要的合理水平。

  证监会新任主席郭树清首次公开面对媒体时谈的不是证券市场,而是外储投资。他认为,“如果把每年外汇储备的1/4或1/2用来做直接投资,对中国、对世界都有好处。”

  除了美国,去年一年,从葡萄牙到希腊,再到意大利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谓是愈演愈烈。欧美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加重,财政赤字率也居于高位,因此也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去大兴土木。但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已经陈旧,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重建。

  据英国财政部估计,在2015年以前,英国需在能源、交通、电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2000亿英镑。在美国,大部分基础设施都完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面临着“结构不完善”、“功能过时”等问题,急需更新或重建。

  专家表示,基建收益稳定、有持续的现金流回报,具有相对长期的投资价值。外储应该转变投资模式,要进一步加大对实体和产业的投资,积极开拓重点领域的海外市场、加大技术升级、资源能源收购、智能财产权等项目的重点支持,以及新兴产业方面的股权投入。除了上述被当前人们所关注的资源、能源领域之外,多个领域需要侧重。

  专家认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生产技术以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充份利用境外土地、水源、水产等自然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境外农产品供应基地,已成为农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未来,全球粮价上涨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十二五”时期,可把具有良好的市场、政策、自然条件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俄罗斯以及拥有丰富渔业资源的南太平和印度洋岛国作为“走出去”重点区域。发挥中国在农产品种植加工、禽畜饲养、农机具生产、渔业捕捞等方面具备的相对比较优势,推动农业加快“走出去”。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