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第二十一回 中医“治未病”,凸显中医的特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07:48 来源: 深圳新闻网-晶报

  《让你不生病》主编廖利平提示:“治未病”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保持中医特色才能发挥中医优势。这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有必要向市民朋友们介绍中医“治未病”的特色。

  “治未病”是指导人们养生、防病、治病的最高的治养原则。它贯穿于养生、防病、疾病诊断和治疗之中。因此,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的特色和作用是:

  1.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

  中医“治未病”的养生观,体现在“顺应自然——形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与社会和谐”的养生模式。顺应自然阴阳四时之序以养生就能达到不生病或不生大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治未病”也就成为中医最高的治养原则。

  2.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

  各种疾病在发病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如果我们注意观察这些先兆,早期干预,就可以阻止发病或减轻发病,这也叫做“治未病”。“治未病”的这一内涵提示我们,不但对于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而且对于越来越被重视的“亚健康人群”,尤具指导意义。

  3.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早治防重,择时而治

  “治未病”的另一涵义,就是要善于把握最佳治疗时机,择时而治。“治未病”原则的治其“未盛”或治其“已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对一些定时发作、反复发作的疾病的治疗。在发作期(已盛)与缓解期(已衰)予以不同的治疗。以哮喘为例,发作期以祛邪平喘为主,重在治肺;缓解期则以扶正防发为主,重在治肾。

  4.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

  关于疾病的传变规律,根据历代中医论著,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通过各种治疗手段,防止或阻断疾病的传变,这是“治未病”的又一内涵。

  5.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

  邪气的传变是有条件的,即邪气盛实和正气不足。仍以肝为例。肝实而脾不虚,脾不受邪,就无需一律补脾了。脾虚则肝乘,那就要补脾。对肝也要区分虚实而治。这种运用五脏一体、相承相制理论,通过强化或削弱未病之脏对病脏的制约,达到治疗已病脏腑的目的。这是张仲景对“治未病”原则的一大发展与创新。

  6.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把“治未病”作为程序设计的第五步。他提出,通过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对疾病进行“定位”;通过第二步“阴阳、表里、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对疾病进行“定性”;通过第三步“必先五胜”,找出了疾病的本与标、原发与继发,即分析出“病本”;通过第四步“治病求本”,确定相应的治法与方药。但是,有时候效果仍然不好,那就要考虑第五步,即“治未病”这一步。这就是说要通过调控与已病脏腑密切相关的“未病”的脏腑,来协助治疗已病的脏腑,以提高疗效。

  下一回预告:第二十二回,“治未病”凸显中医的优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