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美制裁大棒并非万能 国际纷争还要靠谈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10: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美国再次向伊朗举起了制裁的大棒,欧盟被迫跟进。这是伊朗政权更迭以来33年历史上,西方最严厉的制裁。显然,美国决心要割断伊朗的命脉,逼伊朗就范。
美国制裁伊朗的理由是伊朗企图拥有核。其实,美国制裁的目标远不止于伊朗弃核。自从33年前伊斯兰政权出现在伊朗这块土地上,美国就不欢迎这个婴儿的诞生,因为这个政权身上流淌着反美的血液。伊朗扼守着欧亚大陆的要冲,拥有世界10%的石油资源。美国决不允许一个反美政权统治伊朗。美国处心积虑地企图改变乃至推翻这个政权。33年以来,美国总统换了五届,而这个目标始终未变。美国制裁伊朗与伊朗现政权的历史同龄。
2003年,布什政府为美国找到了打击伊朗的最佳切入点,这就是核问题。因为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核扩散。有了它,美国举起制裁伊朗的大棒时就不再孤独了。
制裁使伊朗蒙受外交上的孤立,而经济上的损失更大。西方石油公司先后撤离伊朗,伊朗每年失去的能源投资达600亿美元。伊朗普通百姓的生活费用逐年增长,当地货币里亚尔连年贬值,欧盟宣布制裁伊朗后里亚尔应声下跌10%。2011-2012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达300亿-500亿美元。
但是,33年的制裁毕竟未能压垮伊朗伊斯兰政权。伊朗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对伊朗能源和世界各国对这个7000万人口市场的依赖。美国的制裁并未影响伊朗的原油源源不断地流向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石油消费大国,伊朗仍然是中国、欧洲的商品市场。伊朗本身也积累了应付制裁的丰富经验,学会了花样繁多的躲避制裁的手段,伊朗人民也逐渐适应了受制裁的生活方式。
2006年-2010年,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四个制裁伊朗的决议案,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断绝伊朗的财源和汇路,被美国称为“没有牙齿的制裁”。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步步收紧,但对伊朗石油的出口市场和伊朗的中央银行始终未触动,这并非是美国对伊朗的仁慈,而是投鼠忌器,惧怕伊朗石油出口中止引发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2011年的阿拉伯变局导致了美国始料不及的对自己不利而对伊朗有利的形势,于是决心发动对伊朗新一轮的打压,不惜冒油价暴涨的风险,也不惜牺牲自己盟国的利益,甚至绑架所有石油消费大国。
无疑,在此次美欧的制裁下,伊朗会“伤筋动骨”。但是,伊朗毕竟是世界上第四大产油国。国际石油市场有自身的规律,企图以强权政治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往往是徒劳的。世界上还有一大批非美盟友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都要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可能轻易屈从。
二战以来的历史证明,对主权国家的制裁鲜有成功的案例,国际间的矛盾和纷争最终都是在谈判桌上解决的。(华黎明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
(责任编辑:袁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