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72亿美元的思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8 08:2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吴卫群

  20年前,初出国门的中国人厚重的行囊里,装满的是榨菜、方便面、棉毛衫裤等各种生活用品;20年后,当出国已不再是稀罕事,中国人带着空空的行李箱出门,拖回来的却是在欧洲、北美、日本扫货回来的战利品:从包包到鞋子,从化妆品到手表,从奶粉、蜂蜜甚至到花生酱、番茄酱。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奢侈品消费累计达72亿美元,比预计数额增长15%,创历史最高点。哈罗兹、老佛爷内,营业员一边刷银联卡,一边用流利中文对远道而来的中国消费者说“谢谢”……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消费者拯救世界”!英国媒体甚至杜撰了“京镑”这一单词,来形容中国消费者庞大的购买力。

  同样,这股海外购物潮汹涌也搅翻国内不少媒体的神经,最近,有不少国内媒体发出了对中国消费者“炫富”、“未富先奢”的“不良消费心理”的批评,也发出了“72亿美元之痛”的叹息。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赴海外购物的中国消费者中,诚然有盲目攀比、公款消费等不良风气不容回避,但更多折射的却是广大中国消费者的无奈:同样是“中国制造”,在海外购买的价格竟然是国内的二分之一,在国外“奥特莱斯”等一些特卖场所,价格甚至只有三分之一还不到,而且可挑选的余地更大。“海购族”当中,血拼的绝大多数是COACH包、ECCO鞋等中档“熟牌”,不少还是受同事、朋友之托捎带的,真正留给自己消费的没几件,说“奢侈”、“炫富”根本不靠边。至于购买进口食品,更是谈不上攀比,谁能无视,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交出一份让人放心的答卷!奶业的三聚氰胺风波未平,又出现了黄曲霉毒素事件,从敌敌畏火腿到硫磺菊花茶,从重金属超标蜂蜜到氯霉素虾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中国消费者有机会以同等甚至更低廉的价格,买到品质更高的进口食品时,他们怎么会放弃把行李箱装满的机会?

  一边是扩内需、促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一边是“京镑”滚滚外流乐翻了洋百货、洋卖场,“72亿美元之痛”将倒逼我们的税收政策必须调整,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流通成本如“过路费”、“过桥费”、“进场费”等必须遏制,它们都直接推高了商品价格。有学者算过,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中国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导致物价居高不下,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此外,1公斤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要1.5元人民币,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要六七元钱……而更加迫在眉睫的是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如果我们的食品质量更能让人放心一点,如果最近曝光的三亚、厦门“天价宰客菜单”再少点,“京镑”回流不是梦。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