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残酷而洞察美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9 01: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苏娅
“与过于留恋过去时代的保守派不同,狄更斯对英国社会的批判是为了更大的肯定。”在纪念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1812.2.7~1870.6.9)诞生200周年之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如此表述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态度之于今天的意义。
作为第一位直接以工业化背景中的城市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家,狄更斯不仅通过写作改变了自身的境遇,更为重要的是,在对城市生活的复杂面目进行具象书写的过程中,狄更斯改变了过去时代的小说以“书信体”或“流浪汉小说”为主的单一表现形式,在故事与氛围相互彰显的叙事中,创造性地揭示了其所属民族的民族性。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为其写作提供了多重素材,更赋予他关注底层生活的敏感和热情,以及批判现实社会的书写角度。
迅捷而实际的力量
1812年,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5岁时随家人搬入朴次茅斯山上一栋带平台的房子,房子居高临下,俯视着肯特郡迈德威河两岸的康登和罗彻斯特两镇,童年的早期生活近乎田园牧歌般的美好。
12岁时,父亲约翰·狄更斯欠债入狱,家庭身陷困顿,狄更斯被送进鞋油厂当童工,和一帮在街头长大的孩子一起每日工作11小时,一周得6先令。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有着类似遭遇的孩童并不鲜见,市井生活的劳苦和屈辱,成为其痛苦记忆的根源,并在日后逆转为一种被其好友兼遗嘱执行人约翰·福斯特称为“迅捷和实际的力量”的性格特质,福斯特在为狄更斯作的传记中写道:“这个世界上,他是这么一个行动之人、干事之人。他脸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在闪现着光和动作。”这股迅捷和实际之力,几乎贯注狄更斯一生,他甚至写道:“我们一定要往上爬,继续奋斗,继续奋斗,我们的人生还长。”
24岁,狄更斯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问世。狄更斯将自己所经历的诸如监狱生活、议会选举等真实体验写入主人公匹克威克的历险,把活泼夸张的闹剧语汇与冷峻的社会评判巧妙融合,创造了新闻报道和小说叙事的混合形态,风趣与冷毅兼具的文风初见端倪。谈论狄更斯之于现代社会与当下文学的意义,刘震云说:“狄更斯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所处的时代充满情感,其中最伟大的情感是怀疑,他带着幽默的态度,把怀疑渗透在他的人物和故事中,他笔下的情境让我想到今天的中国。狄更斯的作品显示了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很幽默的,最大的幽默表现为荒谬。就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黄鼠狼应该给鸡拜年,幽默的是换成了鸡给黄鼠狼拜年,比这个还幽默的是还有100只鸡在论证给黄鼠狼拜年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狄更斯的作品中体现了这一点。”
狄更斯作品的“非个人性”
狄更斯的走红与英国城市形态的蓬勃兴起无疑大有关系,城市人口的剧增和文化生活趣味的变化,使小说阅读成为当时的风尚。而在小说写作指向与题材上,工业化带来的竞争压力、道德滑坡、贫富差距和宗教问题让时人忧心忡忡,社会问题的积累加剧了社会性的焦虑,文学界出现了大量以社会问题为题材的小说,被后世名之为“社会小说”。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神秘主义的冲击巨大,人们追求客观真理的理性精神影响着整个社会科学,现实世界的问题让人无法回避,文学中浪漫化的抒情力量渐渐失去魅力,底层的景况和声音为越来越多的作家所关注,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关怀现实的笔触贯注狄更斯创作之始终,正是这种试图介入现实的态度确立了狄更斯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今天,人们仍然惯于使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这些概念语汇评述作家,而陆建德却希望在谈论狄更斯的时候,能够改变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抽象的概念很难概括一位作家”。对照今天的小说创作,陆建德认为,狄更斯最可贵的价值在于“非个人性”。“狄更斯的作品呈现的人性的侧面非常多,他笔下创作了无数的肖像画,像钻石一样有多个切面。我们发现今天的很多作家总在写差不多的自己,尤其相对年轻的作者,比较自恋,狄更斯不沉浸在自我里面,他要接触社会,去爱和写不同的人。他的作品没有雷同感,所反映的人性非常复杂、多面,这对于世界文学的意义很重要。”
文学应回到细节
对于那些对“大叙事时代”的小说作品心怀迷恋的读者而言,纪念狄更斯,除其笔下所渗透的批判意识仍有其现实意义之外,弥漫于狄更斯作品中过往生活的气息与情境、氛围也非常重要。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狄更斯的创造力,“不是指有关人物的创造,更不是指有关‘场景’的创造,而是指语气和细节的创造”,因为他的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必要的细节”。
后人用文字的“平行蒙太奇”形容狄更斯的观察力和描绘力,正是这些“不必要的细节”让小说阅读富有切身之感。采访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回忆了自己初读狄更斯的经历:“文革”中,铁凝的父母被集中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她自己当时寄居在外婆家。“那是一个不要阅读、不要文学的荒凉时代。我父母走之前偷偷留了一些书,其中有两卷本精装版的《大卫·科波菲尔》,译者是董秋斯。就在那样一个实际上是寄人篱下的背景下,在北京胡同里打人的、批斗的喧嚣声中,在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情境里,躲在外婆的小屋里读狄更斯,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成长小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好的一部作品”,“他作品中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对社会和人的观察力,潜移默化地在我的经验中种下了种子。他的忧郁、悲伤、年少的痛苦和善良以及他写下的伦敦的市井、小职员的生活、奸商、骗子和纨绔子弟,离我的生活虽然遥远,却很有共鸣。春节前我又重读,依然能打动今天的我。”
铁凝认为:“狄更斯的重要意义在于启示我们如何观察和描写,而我们今天有很多人是忽略和漠视生活的情境与氛围的,我们丧失了包括对颜色、气味、气息的观察和想象,这里面包含了狄更斯对时代和人的关心,人不能对人不关心。他有着非凡的观察力和描绘力,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始终很真实地根源于一种切身性。”相较而言,“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缺乏细节的时代,对于文学来说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