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温暖回家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9 05:14 来源: 经济日报本报自1月10日起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以“回家”为主题,设置了“起程”、“在路上”、“团圆”、“访亲”、“再出发”5个部分,跟踪报道一批采访对象春节回家期间的所见所闻。这些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些读者纷纷来信发表感言。
革命老区报道鼓劲提神
经济日报的“新春走基层·回家”大型系列报道是一组有特色、有深度、有亲和力、有感染力的报道。整组报道从主题确定到记者采访,从事件选定到角度切入,都体现经济的特点,注重百姓的生活,非常生动、鲜活、温馨,而且文风朴实,语言精练。
这组系列报道以“回家”为主题,触角深入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宏大的叙事,又有细节的描写;既有全面的反映,又有典型的雕刻;既有生活的变化,又有心情的描述;既有路上的温暖,又有回家的温馨;既有百姓的喜悦,又有群众的期盼。是一部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纪实片”,是一幅百姓生活多姿多彩的“风情画”。
因为笔者生活在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的湖北省红安县,所以对1月27日一版上关于老区的那组报道感到格外亲切,印象格外深刻。这4篇文章用4个老区故事集中反映了当代老区经济社会和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让人看到了老区人民在新的征途上发扬老区传统、弘扬老区精神,看到了老区今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看到了老区未来令人憧憬的前景。这对振奋老区人民的精神、树立老区形象、促进老区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老区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就是闭塞愚昧的别名。经济日报作为一家有影响力、负责任的中央媒体,秉承其一贯的宣传宗旨,在关注的视野上、舆论的导向上,始终对老区鼓劲提神。这次“新春走基层·回家”大型系列报道,集中报道一组老区新闻,体现了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老区人民也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演绎出一曲曲改革发展的火红乐章。就拿我们红安县来说,如今已有80%的自然村通了公路,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广播电视,旅游经济如火如荼,庄园经济朝霞满天。超市开到了家门口,工厂建到了村子边,购物就在村子里,打工就在家门口。全县自主创业的热潮方兴未艾,微小企业遍布全县。
(湖北省红安县广播电影电视局 张剑虹)
春运报道凸显民生
读了经济日报的“新春走基层·回家”系列报道,笔者深感各部门贯彻党中央的民生政策,使各地旅客享受到温馨服务,凸显民生优化水平大大提升。
以下几点让笔者感受颇深:
一是报道千方百计优化购票服务,方便旅客买票回家。
《网络电话可购票 车站人少了》讲述在京务工的周莉莉提前12天通过网上购票,避免了以往购票在寒风中通宵排队,后来网上查知该列车不经停自己的家乡时,退票也很方便快捷。从这一典型事例,联想到我们江苏省沭阳县东小店乡的公交车春运,乘车投币,价格直至除夕仍与平时一样,乘客反映很好。
二是报道候车厅里的温馨服务使候车不再漫长。
《一杯水 温暖回家路》讲述春运志愿者给旅客刘国栋发送列车时刻表时,送上一杯热开水;《送上车 服务暖人心》,讲述辽宁丹东火车站乘务员把一位刚做过腰部手术的旅客送上车。那些为老弱病残孕提供轮椅、安排坐席、提前检票上车等服务的事迹同样令人感动。笔者深感民生优化已遍及祖国大地,回家路上的农民工正享受着人间真情。
三是报道车厢里的真情,让人看了心里暖意洋洋。
《温暖满车厢》讲述K388次列车从沈阳出站后,室外气温低至零下21摄氏度,但列车用电暖气自动控温,使温度一直保持在20摄氏度。这样的基层现场报道,谁看了都会内心温暖。
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伟大祖国凸显民生的好事越来越多,愿党报多多关注民生、报道民生。
(江苏省沭阳县东小店乡人民政府 赵登亚)
展现过年多彩图景
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形式新颖、报道深入,充分展现了各地群众过年的多彩图景,让更多的群众对生活、对祖国充满了热爱之情,也让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系列报道中每一篇文章都非常耐读,也非常有感染力,尽管只是千字小文,但字里行间体现的是记者“脚底板下出新闻”的精神,是节日期间坚守岗位工作者的奉献,也是各地群众一片祥和安乐的气氛。
《核桃大户的新春计划》报道了一位勤劳致富的农民典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有了政府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加上农民的辛勤汗水,自然会满载收获的喜悦。尽管齐孟海夫妇在山上守着核桃树过年已经是第13个年头,但他们心里是乐的,是甜的。现在的农民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发展产业,还能够积极地向立体产业进军,如齐孟海新年的两大计划是投资建蓄水池、滴灌设备和在核桃树下养鸡养羊。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是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前进的例证。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将群众的美好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一些真实事例,或让我们感动落泪,或让我们心怀感恩。
过年回家,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媒体,尤其是经济日报的众多记者,为了让报道更加突出特色,让报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不惜牺牲春节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将最基层、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报道发出来,这本身就难能可贵,让我们充满敬意。
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在知识日新月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希望这样的系列报道能够经常出现。
(湖南省浏阳市森林公安局 陶功财)
耳目一新 催人奋进
经济日报一线记者们以线点结合的方式全程跟踪,以独特的视角讲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沿海侨乡和灾区百姓身边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不仅准确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而且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谐进步。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催人奋进。
经济日报记者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接地气”、“抓活鱼”,把百姓在春节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用现场短新闻的形式为读者增添了节日期间读书看报的浓厚兴趣。
当寓意吉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当欢快热烈的鞭炮震天响起,当千家万户都沉浸在吃年夜饭、看春晚和走亲访友的喜悦中时,总有那么一些身影始终坚守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着。如《“生命禁区”的青春坚守》、《滇池湿地 有这样一支打捞队》、《“观冰线”上守护人》、《有一种感动叫坚守》、《“春节留下是职责”》等文章中的人物。这样的一份坚守,饱含着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他们常年坚守在岗位上,这是一种至真至纯的朴素之美,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之美。
群众、基层、生活,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工作态度,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途径。
又是一年春来早,愿广大记者们在走基层活动中伴着春风,勤走、乐走、坚持走,越走越想走,越走越会走。通过“走转改”传承好作风,培育真感情,笔下涌激情,把基层闪光的东西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使“走转改”在基层真正生根、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安徽省颍上县交通运输局 朱 波)
好政策带来好日子
经济日报2012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充满真情实感的事物写起,把农民工那种急迫返家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生动感人。特别是《修好路奔小康》、《生态农庄话增收》、《核桃大户的新春计划》等文章,写得实在,写得意味深长,写出了农民从内心感谢党的好政策助他们走上幸福之路的喜悦心情,写出了他们拳拳赤子之心以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青春的豪情壮志。
我作为一名“城中村”的农民,对涉农报道很感兴趣,诸如新农合、大学生村官、养老金、农民工、农家乐、种植养殖等。从报道中我着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出台的多项惠农政策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新的一年,我们期待着党和政府更贴近百姓,时刻关注百姓的冷暖。在新农合的服务上强化管理和监督,树立农民有病早治疗的观念;在假种子、假农药等坑农害农问题上重点整治;在新农村建设百年大计上狠下功夫,避免千篇一律;在农民工生命安全上强化措施,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在养老、医保等福利待遇上,多考虑、多琢磨,让农民感知党的温暖;在大学生村官的使用上,充分发挥他们敢想敢闯的优势,为改变农村面貌添智献力。
希望“三农”建设越来越好。只有这个“希望的田野”充满勃勃生机,人们的生活才会踏实。
(辽宁朝阳市双塔区肖家村村委会 魏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