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求规模种植的粮农新账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浪拔湖乡的老彭家,两层楼房装修一新,门外悬挂着两个大红灯笼,在周遭的农户中格外显眼。
一家人围坐在当地特色的“火桶”(一种取暖工具)边,大儿子拿出笔记本电脑,给父母看他在深圳工作时拍的女友照片。小儿子准备给家里添置一台电冰箱,而春节前刚刚安装好的太阳能热水器,老彭的妻子还不太会使用。
老彭有些自豪地说,他家的生活水平在农村里已算得上是“小康之家”了。他算了笔账,2011年种田的纯收入为2.5万元,两口子农闲时间在外做小工的收入为1.4万元,两个人的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而这还不算两个儿子在深圳工作的收入,他们赚的钱更多些。
一个可以对比的数据是,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2011年为6977元。
事实上,就在两三年前,老彭家的生活还很拮据。两口子一年从头忙到尾,账本上难有多少结余。老彭也曾南下广东打工,但家庭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改善。
“以前只种三四亩的‘本份田’,现在通过规模化种植,收入提高了不少。”老彭说。
浪拔湖乡地处洞庭湖区,地少人多。近几年来,村里的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后,老彭租用了别人家的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现在总共有23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和棉花。
老彭接着算账,一亩优质常规稻亩产能达到1200斤,去年的市场收购价为每斤1.4元,除去各种成本,每亩纯利润超过1000元。
老彭说,土地不成片,没有更多的田可以租,要不然还愿意扩大种植规模,承包上百亩都没问题。
寻求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不止老彭一家。从2009年开始,老彭的妻子参加了一个割韭菜的“专业班子”,每年2月到10月间,他们就会坐上班车去湖北石首收割韭菜。原来,浪拔湖乡的一位范姓农民在石首租了200多亩地种植韭菜,专门供应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
一部分农民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不少农民则退出了农业生产,用老彭的话叫做“不爱搞”。湖南是养猪大省,以往过年前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老彭说,3年前有80%的村民养猪,但去年队里30多户村民只杀了3头年猪,“连屠夫都失业了”。
对于老彭来说,在尝到规模化甜头的同时,账本上“成本”一栏还是让他有些心急———农药、化肥、种子、人工等成本都在大幅上涨。比如,尿素价格以前每袋(80斤)是60多元,现在涨到了约110元;除草剂以前每亩的费用是8至10元,现在涨到了25元。
人工成本上涨这两年的影响更为明显。老彭说,当地有个棉花专业户,种了50亩棉花。由于棉花生产耗工多,需要长期雇人。捡棉花的用工费用是每人每天80元,而每个人一天能捡100斤籽棉,相当于每捡一斤籽棉的人工成本高达0.8元,而去年当地籽棉的收购价格不过3.8元/斤。
更让老彭感到头痛的是,农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着农业生产。从老彭家到省道不足一两里距离,年前的一场大雪让“乡间小道”泥泞难行。老彭形容这样的道路是,“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如果下雨久了,农资运不进来,农产品也运不出去。
他清楚地记得,去年10月棉花收购时节,一辆收棉车因为道路的问题翻了车,困在村子中间出不去。那位棉贩子说,再也不来了,不赚这个钱。老彭说,如果道路好走的话,会有更多的人来收棉花,价格也会出得高一些。
在老彭家旁边,有一条水渠,他的两个儿子小时候常在那游泳。如今,往日的清水渠淤塞了不少,遍布藻类植物、油污和塑料袋。老彭指着水渠的远方说,这条沟是上世纪80年代开挖的,就搞过一次维修,前面已经堵塞了,没办法进行灌溉。
老彭担心,如果今年不解决水利设施问题,一旦遭遇干旱天气,湖南北部的粮食生产可能又会出问题。老彭的希望是,国家能加大对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收了粮食出得去,要水的时候水进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