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使农药用量减少30% 专家呼吁加大投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01:3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北京
日前公布的去年国内5位生态农业专家对华东、华南、西南、东北和华中5大水稻生产区实地调研报告,发现生态农业技术可使水稻的化学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再次引起人们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视。
该研究表明单项生态防控技术仅能在某一阶段防治一项或几项病虫害。要有效减少水稻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应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和集成各项生态防控技术,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减少,控制病虫害。但我国目前对于生态农业的重视并不如转基因农业。
生态农业减少农药30%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5位生态农业专家对华东、华南、西南、东北和华中我国5大水稻生产区展开调研,分别撰写出了每个稻区的生态农业报告。
调研结果表明,全国水稻病虫害十分严重,2009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发107424.68千公顷次,造成稻谷产量损失512.82万吨。
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农药的滥用和过量使用普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威胁水稻的可持续生产。”
但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关键技术的生态防控技术正在被广泛采用并进行示范推广,逐渐显现出病虫害防治和减少农药使用的优势。
例如在华中地区的调研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集成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使大面积水稻生产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水稻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同时,研究表明单项生态防控技术仅能在某一阶段防治一项或几项病虫害。因此,要有效减少水稻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应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和集成各项生态防控技术。
生态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样能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减少,控制病虫害,但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重视并不如转基因农业。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生态农业中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效果,但是整体而言生态农业在农药减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过,由于转基因植物品种被认为具备高产、抗病虫、抗除草剂、耐旱、耐盐碱等特点,被认为可以显著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转基因农业得宠。另一方面,对于转基因农业存在的质疑主要认为其产量并不高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河北清苑、河南安阳等地采访得知,一些转基因玉米品种遭到大面积减产,而非转基因玉米品种却丰收在望。
农户们在选择转基因农业还是生态农业方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种植户告诉记者,他们只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产量,但实际种植发现并非如此。
投入不及转基因农业
去年12月,农业部对外发布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表示将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作为未来5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此,绿色和平却呼吁我国应该对生态农业技术上加大研究,在政策扶持、科研投入以及培训推广等多方面予以更多的研究和支持。到底是选择在转基因技术,还是选择生态农业技术,争议仍在继续。
据了解,我国对于科学研究的投入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其中在农业方面,虽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投资近年来有较快增长,但是对生态农业研究和推广领域的投入却有限,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仍然存在。
对转基因技术方面研究的投入,这些年来持续增长。一位承担着国家转基因专项的农业部研究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国家未来在转基因专项方面的投入将会达到100多亿元。
现有的投入有,1999年由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根据公开资料获悉,中央财政业已投入了5.1亿元。同时还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对于转基因的投入。
根据农业部对绿色和平信息公开申请的回复:1996年以来农业部开展生态农业试点,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科技研究,至2011年累计经费投入3.14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公开的历年科研项目数据统计,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生态农业研究相关的项目经费总计近3亿元。
但前述农业部转基因专项研究人员指出,“现在的投入实际上大部分都放在了常规育种方面,转基因作为一个基础领先的东西,国家需要大力支持。”他认为,“转基因技术实际上是生态农业的一部分,有它抗病虫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不能将这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整个生态农业的一部分。”
关注转基因技术风险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转基因技术在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仍存在着不确定因素。而生态农业在产量稳定性、成本控制、食品安全和环境健康方面拥有多项优势。
事实上,究竟是选择转基因农业还是生态农业?一直以来存在争议。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转基因诞生之日起,关于其安全性的争论就一直不断,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无定论。
周思然说,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值得怀疑,如抗虫农作物既然能使咬食它叶片的昆虫消化系统功能损害,那谁又能担保它不会对人畜产生类似的伤害呢?
在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薛堃博士看来,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一定要走在前面,至于在具体应用上一定要做到慎重。
他告诉记者,农业只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如今转基因技术在工业领域内应用广泛,比如一些生物药物的生产等。薛堃认为,由于需要对转基因做基础技术的研发等,所需要的投入大大高过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作为一个技术手段,一直以来整体投入很少。
新闻链接
转基因争议仍在持续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350万公顷,在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前8位国家中位居第6位。目前,我国商业化种植的主要作物是转基因棉花。
如今,对于转基因的争议未有定论,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提出,“应当加快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生产,但是科研工作者一直在从事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研究,涉及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等多种作物。
其中,转基因玉米、水稻已经获得了生物安全证书,但是并没有获得最终的商业化生产的许可。另外,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等作物已获得进口许可,只可用作加工原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去年举办的转基因大会上了解到,由农业部等4部委开展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调研中,就发现东北某些地区存在非法转基因作物的事实。
去年9月,环保部主管的《环境教育》杂志刊文指出,诸多违法种植事件和转基因食品的流通情况某种程度上暴露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的漏洞和不力。同时,转基因棉花种植一代不如一代的现状,也体现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体系的不足。
在食品安全方面,现有的转基因食品生物安全评价只是基于短期(几周)的试验研究,缺乏长期而全面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
目前我国已经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证书,水稻是我国13亿人的主粮,大米是长期需要的食品。在目前转基因食品长期安全性没有定论的情况下,让转基因水稻直接进入食物链存在较大风险。
在环境及长期安全性的问题上,现有的转基因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都是短期1~2年的研究,还没有基于长期完整的环境安全跟踪研究。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体系中只是关注基因安全和环境影响的研究,但是对国外专利控制,种植转基因作物对农民生计影响等研究基本没有涉及。
(每经记者李亚蝉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