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粮食危机:市场无法解决的难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08: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报告称,全球粮食价格在2011年第四季度出现回落。受粮食供应增加和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因素的影响,2011年9月至12月间,全球粮食价格下降了8%。但就全年平均水平而言,2011年的粮价仍然比2010年的169点高出24%。

  许多国家在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都出现主要粮食价格大涨的情况,其中,肯尼亚和墨西哥的玉米价格分别上涨了117%和106%,白俄罗斯的小麦价格增加了88%,乌干达的稻米价格上升了81%。

  2012年的粮食价格有望保持2011年第四季度的有利趋势,但同时仍然存在一定的上行风险,例如,如果部分石油生产国出现动荡将导致油价剧烈波动,拉尼娜现象可能带来天气变化,导致阿根廷、巴西等国的玉米和大豆种植受到影响。世界银行对2012年全球粮食市场提出了警戒,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表示,也许粮价上涨的最坏时期已经结束,但各国及国际社会仍需保持警惕,继续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在当前正在经历饥荒的非洲之角地区,世界银行正在提供18亿8000万美元,用于挽救生命、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复苏以及提高抵抗旱灾的能力。

  事实上,每年不管丰歉,世界银行、联合国或者其他一些全球组织都会对世界粮食问题提出警告,这往往加剧了对世界粮食危机的担忧。其实,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有自身的规律;全球粮食消费供给的分配不均,有诸多的影响因素,不足以时时惊心。另外,全球温饱问题也远非粮食市场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等各个环节的深化革命。

  2012年全球粮食供应趋于乐观

  

  2010/11年度世界粮价上涨主要受到供需趋紧和全球性通胀等因素影响。在粮食供需方面,主要表现为受灾害天气等干扰,谷物产量出现大幅减少,同时消费刚性增长,导致库存大幅下降。

  根据美国农业部2012年1月份最新报告估测,2010/1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较上一年度减少2368万吨,消费量增加2277万吨,期末库存预计下降约1003万吨。而油料产量较上一年度增加约1085万吨,消费量增加1796万吨,期末库存预计增加约742万吨。谷物减产主要是由于2011年收获的前苏联地区小麦产量大幅下降了约3300万吨左右。

  同时,俄罗斯等国为了抑制本国通货膨胀,严格限制小麦出口,造成该国小麦出口总量较上一年度减少了75%以上。而乌克兰小麦出口也减少一半左右,引发了自2010/11年度上半段的小麦价格大涨。此外,去年春节期间,南美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引发市场投机炒作,加速了2011年上半年的粮食价格上涨。

  进入北半球春播作物生长期后,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美国又先后遭遇了春季低温潮湿洪水影响和夏秋高热干旱的灾害,导致玉米、大豆等品种产量降低,特别是对玉米影响较大,使美国玉米出现了产量和库存双降的紧张局势,一举将玉米价格推上了历史新高。

  2011年下半年,随着全球小麦的恢复性增产,以及除美国外其他主产国玉米的普遍丰产,加之南美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粮食供给担忧逐步消除。另外,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收紧流动性抑制通胀的背景下,粮食随整体商品市场一同陷入大跌,削减了年度的涨幅。

  展望2012年,粮食总体供应形势较为乐观。根据美国农业部2012年1月份报告估测,预计2011/1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较上一年度增加1.1289亿吨,消费量增加1.0237亿吨,期末库存增加约1742万吨。而油料产量较上一年度增加约255万吨,消费量增加1364万吨,期末库存减少约452万吨。

  谷物产量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高粮价刺激了主产国,从而扩大了种植面积。美国农民在2011年拿出大量的休耕土地来扩种玉米、棉花和小麦,预计2012年耕地总面积预计继续增加。

  近几年南美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大幅增加,根据机构考察情况,南美仍然存在较大的可开发潜力。另外,当前主要农产品中,玉米种植收益远远领先于其他品种。因此,农民很可能连续第二年加大玉米的种植。这样,大量的大豆、棉花等低单产品种将转为高产的玉米,促进粮食总产量的增加。

  比如,根据市场调查,美国农民今年很可能大幅增加玉米种植面积,而减少棉花、大豆种植。中国农民有望继续扩大高产的玉米、水稻种植面积,而减少大豆和杂粮种植。

  谷物产量增加大豆供给下滑分品种来看,今年全球玉米市场面临着近强远弱的矛盾。受美国历史库存偏低影响,国际玉米价格在2011年一度创造历史新高。反过来,由于高价拉升玉米种植收益,全球性玉米面积增加成为大势所趋,加大了远期压力。市场原以为玉米将得到迅速补充,但南美干旱至少暂时干扰了这一库存恢复进程。

  南美从11月份起逐渐炒作天气,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巴西南部、阿根廷大部分以及乌拉圭、巴拉圭、墨西哥等美洲主产区遭遇干旱天气影响,特别是玉米在关键的杨花授粉期缺乏有效降雨,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美国农业部1月份报告将阿根廷玉米产量下调了300万吨至2600万吨,未对巴西等国进行调减。但1月中旬开始出现有利降雨,市场的担忧情绪也没有彻底转变,一些机构和分析师认为阿根廷玉米产量有可能继续降低至2200万吨左右,一些分析报告还将巴西的玉米产量下调150万吨左右。

  总体而言,对于玉米来说,南美干旱对于该区域单产损害抹杀了年度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产量贡献,甚至在悲观的预期下美国南美洲产区总产量有可能较上一年度减少500万吨左右。不过问题还不算太糟糕,南半球玉米未能增加有效供给的不利影响很有可能被北半球面积增加带来的利空因素所逐渐覆盖。根据信息机构的最新预计,2012/13年度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将扩大至9475万亩,较上一年度增加约300万英亩,或3%,创历史纪录。按持平上一年单产水平计算,将贡献996万吨左右的增产(按播种面积和收获面积比例不变计)。

  2011年美国玉米遭遇了干旱的严重影响,单产处于偏低水平,如果按20年趋势单产4.087吨/亩计算,则总产量有望达到3.5396亿吨,较上年增产4004万吨。按美国当前养殖业消费疲软和乙醇制造业补贴取消的现状看,美国玉米消费量可能保持大体持平或小幅增加的状态,出口大增,玉米库存消费比则有望从历史偏低的6.69%左右上升至10%以上。

  中国在政策支撑下,玉米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且短期涨势较强,种植的比较收益高于除水稻外的绝大多数主要粮食品种。预计2012年中国玉米将从大豆、杂粮等品种方面获得耕地,面积继续增加,主要增长潜力仍在黑龙江省。中国玉米库存也在2011/12年度实现了恢复性增加。

  小麦方面,近期东欧及俄罗斯极寒天气引发小麦减产的担忧,受拉尼娜天气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普遍出现了异常寒冷的天气,同时降雪总体不足。此时,小麦处于越冬期,潜藏于地下,在缺少降雪层保温的条件下,一旦过于寒冷就可能损伤作物,影响后期出苗和分蘖。目前俄罗斯部分地区和黑海的部分地区降雪覆盖不足,成为市场担忧,乌克兰本国的官方预估此前已经将谷物产量从上一年度的5670万吨左右下调了1300吨,部分分析师更是下调估产至4000万吨左右。

  对此,市场存在一定分歧,低温毕竟杀伤力不及干旱,历史上因低温导致小麦巨量减产的概率并不高,而且乌克兰缺少降雪覆盖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比例有限。

  美国农业部1月份报告没有就黑海地区的天气恶化做出调整,据其估测,2011/12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增加接近4000万吨,库存增加1000多万吨。另外,近期小麦领涨谷物也体现出市场对于俄罗斯可能限制出口的担忧。2010年国际粮食价格大牛市就是起源于俄罗斯小麦的大幅减产和严格限制出口,该年度出口同比减幅达到78.56%。俄罗斯农业部长ViktorZubkov近日表示该国没有必要在4月份限制小麦出口,并将可出口的小麦预估值从先前的2400万吨上调至2700万吨,市场应声回落。

  总体而言,南半球2011年产小麦的大丰收为全球小麦市场奠定了供应充裕的基础,如果后期北半球没有进一步的旱灾等极端天气大面积干扰,小麦继续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偏小。中国小麦库存仍然居高,国家掌握了小麦的定价权,即使出绝收,中国小麦仍可支撑将近一年的消费。

  水稻方面,2011年作为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的泰国遭受洪灾影响,导致国际米价大涨。

  但纵观全局,大米消费主要集中在亚洲,国际贸易占全球消费比例只有7.2%左右。只要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不出现较大产量问题,全球稻米市场就是相对安全的。美国农业部1月份报告预估2011/12年度全球稻米市场将呈现产量和期末库存双增趋势。中国稻谷连续数年增产,特别是粳稻谷明显供大于求,库存增加。

  大豆可能是2012年主要粮食品种中供应形势最悲观的品种,由于种植收益远低于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将连续两年被玉米所抢占,目前市场普遍预估美国及中国等北半球大豆主要生产国将缩减大豆种植面积。

  美国农业部预计2011/12年度全球大豆产量较上一年度下降718万吨,而期末库存下降约515万吨。市场原本指望最有耕地开发潜能的南美地区大豆增产来弥补北半球减少种植带来的供应下滑,但11月份以来的干旱抹杀了这一期望。

  不过,随着中国春节前后南美主产区的大范围有效降雨出现,多数大豆在杨花授粉和鼓粒期得到了及时的水分补充。

  总体看,南美整体处于产量降和期末库存降的供需模型下,可能刺激美国大豆出口,进而压缩美国库存。加上中国消费长期刚性增长,全球大豆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出现较大供应问题而引发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推动粮价上涨

  

  需要看到的是,粮食价格上涨通常包含了粮食市场以外诸多因素的共振,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通货膨胀水平,主要贸易国的货币政策、进出口政策,主要生产国的农业政策。

  粮食是一种商品,其价格会受到货币发行总量的直接影响。

  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后全球性两轮经济刺激的影响,流动性泛滥,各种商品价格持续大涨。这种局面直到下半年经过各国回收流动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台强力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之后才告一段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全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曾在上半年达到25%左右的高水平,推升国际油价年度上涨了31.9%,非能源商品国际贸易价格上涨17.7%,而发展中国家物价水平上涨了7.2%。

  汇率的波动会对不同货币标价的粮食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主要贸易国基于自身国际收支平衡和集团利益考虑常常人为地通过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来干预粮食进出口。

  2011年下半年巴西雷亚尔、阿根廷比索的加速贬值促进了其大豆的出口,而人民币的坚挺加大了大豆、食用油等品种的输华以实现货币保值增值功能。

  贸易政策对粮价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如2011年初印尼上调毛棕榈油出口关税推升了棕榈油价格,2010/11年度俄罗斯限制谷物出口引发国际小麦价格大涨。各国农业政策通常是对农民保护,对粮价有利多影响。如2011年泰国总理英拉兑现竞选时的承诺,提高稻谷的政府收储价格,也加剧了国际米价的上涨。中国对玉米实行托市收购,推高了本国玉米价格,而增加了国际玉米、小麦进口机会,进而利多国际市场。

  粮价尚不能左右自身,粮食安全所牵涉的因素更多。粮食危机往往带来阴谋论的恐惧,但事实上,问题更多出现在缺粮国国内。比如生产效率低下,自然资源匮乏,分配制度不合理,主权债务或国内债务高企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形式的债务违约,战争破坏生产等等,都是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的严峻问题。

  (作者系新湖期货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商务时评”

  

粮食危机:市场无法解决的难题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