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媒:中国文化发展将需多依靠民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08:3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6日文章,原题:剧院文化战争 巧合还是常态?今冬纽约上演的三出美国人创作的戏剧,全都是讲美国人在中国经历文化冲击的故事。黄哲伦的商业百老汇喜剧《中式英语》讲一名美国商人到中国争取产品订单的故事。迈克·戴西的《乔布斯的悲喜》在非营利的公共剧院上演,讲述乔布斯实地探访位于深圳的一个苹果工厂,关注海外工厂工人的故事。而非营利性的葡萄园剧院则首演扎伊德·多恩的《外来人》,这是一出有关爱情、文化差异和翻译不牢靠的黑色喜剧。观剧读评之余,笔者不禁想:这些制作的资金来自哪里,北京人能看的是什么剧院。

  中国政府担心与西方的竞争,因而将文化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近来,中国更是出台多项举措,目的是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以及继续资助高水平的文化生产。上月中国还声称该国在与西方打“文化战”。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就属于与此相关的项目。该剧院上演国内外戏剧,效仿美国肯尼迪中心或林肯中心等知名剧院,目的之一是吸引迅速扩大的中国中产阶级观看本土戏剧。

  当然,政府介入艺术的问题也不乏争议。例如,1996年,美国国会因为保守团体的反对而削减对全国艺术基金会拨款的40% ;该机构也停止对艺术家个人的资助。而在英国,政府对艺术向来出手大方,但在经济低迷时期,这种资金支持受到严格审议和限制。

  现如今,美国的非营利性剧院毫不担心政府的介入,因为政府资金只占剧院预算极少部分;剧院认为政府的资助代表对剧院的认可,资金本身是次要的。剧院运营主要靠的是门票和其他收入,以及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的捐款。

  中国今后可能出现类似情形。从去年中国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看,民间投资仍将是文化融资的重要来源;国家大剧院网站打出大公司赞助商的标志,并向重要捐赠人提供会员优惠。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增多,资金来源将更多样化,中国政府也会越来越欢迎合作者参与文化生产。▲(作者维罗尼卡·R·班布里奇,汪析译)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