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不可外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1 01:3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周增军
让我们先来假设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位你非常信任的人士,甚至是你非常崇拜的一位人士,比如大名鼎鼎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向你推荐了一只股票,或者同样大名鼎鼎的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向你推荐了一只债券,你会相信他们吗?
我想,大部分人是禁不住这种诱惑的,毕竟巴菲特和格罗斯在其各自熟悉的领域已经积累起了长期的声誉,并由此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在我看来,这同时也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人”把“风险评估”这件事外包给了巴菲特和格罗斯们。
“风险评估”可以如此“外包”吗?当然不可以。不管对方是谁,投资者都不应该把“对潜在投资标的的风险评估”这件事外包给他人来做。如果格罗斯向你推荐美国国债,你也应该独立完成对美国国债这一投资标的风险评估,并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忽略掉格罗斯本人对你的影响,即使他自己确实在大手笔地买进。如果换成巴菲特向你推荐富国银行的股票,你应该做的也一样。道理很简单:因为巴菲特和格罗斯们也随时可能出错。
所以,风险评估这件事,只能靠我们自己,没有人能替我们完成。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有投资者在中国石油A股上市第一天,由于“听信了券商的研究报告”,在48元的位置冲了进去,数月之后折损大半,于是开始大骂当初喊多的券商。券商真的该负主要责任吗?
与这个话题有关的更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有数据显示,在次贷危机中,被信用评级机构评为3A级的金融衍生品占到了75%,即信用评级机构大大掩盖了次级债的真实风险,所以,很多人认为“信用评级机构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
我要表达的则是,作为次级债的投资者,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私人投资者,为什么就那么“迷信”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呢?难道标准普尔在某一只债券上贴一张“无风险”的标签,这只债券就真的没有风险了吗?很显然,次级债市场的风险评估体系过度依赖信用评级机构才是次贷危机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句话,风险评估工作不可外包,风险应由分散的个体进行独立评估,方为最优。如果市场过度依赖某类“势力”进行“风险评估”,无论这种“势力”是巴菲特、格罗斯们还是标普、穆迪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都会被抬高。
现在,请盘点一下你正在持有的投资品种:它们当中的每一个,都是你经过自己独立而严格的风险评估过程检验之后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