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图文:千万莫做“狂人”干傻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1 05:59 来源: 荆楚网-楚天金报

  

图文:千万莫做“狂人”干傻事
楚天金报讯 图为:在古玩市场淘宝,考的就是眼力

  文图/本报记者艾卿

  古玩市场充满诱惑,也充斥着赝品,稍有不慎,就会打眼;也有人独具慧眼,淘金觅宝。“懂的人不玩,玩的人不懂”。那些商贩对似懂非懂的收藏者最敢蒙,唯有似懂非懂的人容易把假货当真货购进,还自我陶醉不已。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收藏爱好者为数不少,但“古玩不打假”是行规,“看走眼”只能自认倒霉,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专家表示,从事古玩收藏,千万莫做“狂人”干傻事。

  800元买个碗花了5万鉴定费

  说起收藏,家住汉口的老吴(化名)就是一肚子苦水:“一只碗害我花了5万多元,真搞不懂那阵子怎么就像着了魔一样。”

  2008年底,老吴刚刚退休,平时在家闲着没事,便四处走走转转。那天,他在香港路古玩市场转悠,被一个地摊上的瓷碗吸引住了。这只瓷碗初看不起眼,但老吴拿起来后仔细擦拭后发现,釉面上隐约透出一层光来。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老吴最终花800元买下了这只碗,“虽然花了半个月的退休工资,但想想如果是真的,那这点钱算什么呢?”

  此后,他拿着这只碗在古玩市场找到一家鉴定中心,花了500元,请这名专家“掌眼”,专家告诉他:有八成把握是汝窑,市值估价大概在300万元左右,并给他推荐了一家北京的拍卖公司。

  没有多想,老吴带着宝贝赶到了北京,找到那家拍卖公司后,两位专家接待了他,经反复鉴定,确认此物就是宋汝窑天青碗,东西很值钱,市场参考价已达500多万元,建议他立即参拍,但拍卖首先要交近5万元手续费。

  老吴瞒着妻子把给小儿子攒的结婚钱拿了出来,盼望着拍卖成功,从此过上好日子。

  但是,令老吴没想到的是,拍卖结束后一打听,这次展拍成交率并不高,那只碗没有卖出去!工作人员解释说,可能是估价稍微高了点,建议下次稍微调低点价格,再来参拍,那样手续费会相应少一些。也就是说,这次花的近5万元钱算是打了水漂,下次参拍还得再花钱。听着听着,老吴只感觉天要塌了。

  武汉收藏品市场副总经理易有章表示,古玩收藏,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量入为出。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许可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购买藏品。即使是买到了赝品,也要保持着“交学费”的态度。不吃一堑,哪能长一智?指望一夜暴富,这样的几率实在太小,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因为“十贪九打眼”。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得不偿失。

  “行家”炫眼力反而迷了道

  今年60岁的老张(化名)是武昌一名退休的高中老师,平时喜欢古玩。

  去年,老张和朋友一起去西安旅游,夜晚散步时,在街边发现了几个卖古董的地摊,他立刻奔过去,蹲在地摊旁挑来挑去,同伴也围过来看热闹。

  地摊上的物件琳琅满目。老张拿起一个白里带绿的管状物问同伴:“知道这是什么吗?”同伴摇摇头。“这叫扳指,是过去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钩弦用的,后来慢慢变成了饰物。”“哦!”同伴惊讶了一声。

  老张的话没说完,摊主搭腔了:“看来您是个行家。”老张听摊主说话挺客气,便与之聊了起来。他说见村里人捣鼓古玩都发了,自己学着别人进了点儿货,“说实话,这些东西都是仿制品,你要是喜欢哪件,随便给几个钱拿走好了”。

  老张自然不会买这种东西,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挺忠厚,不禁心发恻隐,劝了他几句,诸如做这种生意看走眼很正常,以后多看书,多看真货多比较。几句话说得摊主连连点头说是。此时的老张俨然以行家自居了。

  摊主见话说得投机,凑到老张耳边低声说:“您是个行家,我这里有件东西,祖上流传下来的,您帮我看看有没价值?”说着,从一个破旧的书包里,掏出一个报纸包,用他那粗大笨拙的手一层层剥开,最后露出一个铜胎画珐琅套壶。

  老张对珐琅这种古玩杂项不太懂,只知道珐琅制品景泰蓝是我国特产的手工艺品之一,但已经被人家尊为行家了,老张只得硬着头皮端详起来。这个珐琅套壶底部为铜胎,釉面隐约透出色泽,画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笔法细腻。底部大印字迹已经模糊,仔细看能认出“大清乾隆年制”六个楷书字。

  摊主说,“看您是个行家,才拿出让您看看,您说个价”。老张一边看着,一边听着,暗自窃喜,也许今天算捡了个漏。最后,几乎没怎么还价,老张便付给摊主3000元,将这尊珐琅买了下来。

  今年初,老张在广州清平旧货市场闲逛时,发现到处都是这类珐琅工艺品,一问价才200元,而且想要还可以再便宜些。

  湖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王恒武表示,古玩收藏博大精深。从事古玩收藏,千万莫做“狂人”干傻事。在这个领域没有神仙,即便是专业人才,即便国宝大师,打眼看错是家常便饭。防止打眼,戒贪极其必要,努力学习各类知识也很有必要。

  买时误以为是假货

  卖了才知是真品

  武昌的老陆(化名)在徐东古玩城附近开了一家古玩店,经营一些玉器、古玩杂项等。虽说泡在这个行当已有多年,但也避免不了打眼的时候。

  2009年春的一天,老陆的店里来了一名客人。客人从包里拿出了一件褐青色铜鼎,铜鼎上还带着泥土,请老陆看看“值不值”。

  老陆来了兴趣,这只铜鼎只有十余厘米高、直径约20厘米,从器型、花纹等方面来看,很像是西汉时期的青铜器,但具体是不是“老货”,老陆心里只有六成把握。他问这名客人:“这件东西从哪里弄来的?”

  客人说:去河南旅游时,花了2000元买回来的。

  听客人这么说,老陆心里反而亮堂了,心想:“就算是假的,高仿到这个程度,放在店里玩也不错,说不准也能当成真的卖出去。”于是,在和客人一番讨价还价后,老陆以2300元的价格收了这个鼎。

  去年,一名客人在老陆的店里转悠了半天,看中了这只鼎。老陆开口1万元,客人没有怎么还价,反复研究着这个鼎后,很快付了账。老陆开心得眉开眼笑,转手赚了五倍,这生意做得不错!但同时,他心里也有点发虚:“客人都没有还价,如果是真的,就这么卖了,岂不是太可惜了?”

  今年春天,老陆应朋友邀请,去参加一场古玩拍卖会。到现场一看,老陆当即傻了眼:从他手中卖出的那个鼎,赫然列入了拍品的行列,还内附故宫博物院的鉴定证书,属于西汉时期青铜器,起拍价50万元。就在那天,老陆眼睁睁看着这只鼎,一路被人追涨到83万元拍了下来。

  “现在想想,我真是肠子都悔青了!”老陆至今仍对这次打眼耿耿于怀,觉得不可原谅。

  徐东古玩城营销经理陈诚认为,在古玩市场,捡漏和打眼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古玩行当,认真学习各类专业收藏知识,才能少打眼,多捡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