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潮起云涌三大变化令人关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01: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在投资理念上,从新建向并购转变。

  ●在收购领域上,开始多元化。

  ●在收购方式上,出现了PE的身影

  新年伊始,中国企业发起一连串重磅海外收购:山东重工3.74亿欧元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三一重工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斥资3.35亿元人民币收购波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国家电网以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的股份……一系列炫目的收购案例,似乎预示着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双重使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认为,这与欧债危机的爆发有一定关系。欧债危机让国际市场流动性捉襟见肘,不少海外企业处于低估值阶段,从投资角度来看,是难得的并购好时期。

  我国政府部门也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因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帮助欧洲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从援欧的方式看,除了购买优质国债,收购欧洲企业资产也是重要一部分。”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

  宋泓指出,考虑到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收购资产的意义更为彰显。

  三大变化

  如果仔细观察近期以来的一连串交易案,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在发生三大变化。

  ——在投资理念上,从新建向并购转变。王志乐指出,根据其调查,在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往往产能过剩,如果中国企业还去当地建类似的新厂,容易与当地企业发生冲突。就如中联重科总裁詹纯新所说,中国企业往往会成为当地企业的“天敌”。

  中国航油一位前高管也表示,鉴于目前全球资本市场处于低谷时期,各类企业价值容易被低估,并购的优势已经十分明显。如果此时还热衷于新建投资,盖新厂、招新人,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在收购领域上,开始多元化。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为主,向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铺开。

  我国资源能源的缺乏,决定了收购此类项目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这类收购有较高风险性:一是资源是一国的基础财富,收购面临的政治干扰比较多。二是资源项目多集中于非洲、南美等地,地缘政治变化导致的冲突和不稳定风险不可轻视。

  与之相比,对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类企业的收购,不但有助于弥补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也容易受到海外各方认可。

  ——收购方式亦开始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案例中,都出现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身影。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个进步:PE的参与,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系市场化行为的有力佐证。

  四类风险

  在树立信心、大展拳脚之际,对可能的风险亦要高度警惕。

  首先是内耗的风险。事实上,内耗一直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顽疾。此前,多例海外并购案的实践已经证明,尚未出门,就在“窝里”高调较劲,这往往会抬高收购价格,增加经营失败的概率。行业层面如何加强协调、企业之间如何加强联合,是一个待解的课题。

  其次是“抄底”的风险。有些企业到海外收购,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方的资产比较便宜,适合“抄底”。

  事实上,这种思维是有误区的。“不要以为欧洲的资产价格已经见底。”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在微博(http://weibo.com)上的一番话语令人深思。

  其三是市场风险。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非常剧烈,经常超过经验值的范围。

  最后是融合风险。应该说,收购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评价一个收购案是否成功,还要看后续的融合情况。毕竟,发达国家的制度环境和国内大不相同,如严格的劳工保护就是令很多中国企业头疼的问题。

  (新华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