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第一次<经济学家>为何要给中国开专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09: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月28日出刊的《经济学家》开辟了“中国”专版,当期封面暗藏玄机:正面朝上是一幅渔民在桂林山水美景掩映下捕鱼的优美画卷;而倒过来之后,则是上海浦东鳞次栉比的高楼,以及一名在高空走钢丝的人。封面图片的处理方式,和封面大标题呼应——《中国繁荣的悖论》。
《经济学家》亚洲版编辑多米尼克·齐弗雷(左)采访“中国”专版编辑罗伯·齐福德
全球最具声望的政经周刊——英国《经济学家》在近70年里,第一次专门为一个国家开辟专版。这一次,他们的关注对象是:中国。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上一次专门为一个国家开辟专版,是在1942年。那一年,日军突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这本当时已有百年历史的英国周刊开辟了“美国”专版,关注这个从那时起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全球的国家。
这段典故在2012年的伊始一再被人提起,因为在开辟“美国”专版之后,70年来第一次,这本全球最具声望的政经周刊又一次专门为一个国家开辟专版。这一次,他们的关注对象是:中国。
“专版开设的初衷,是中国现已成为经济上的超级大国,并在迅速成为一个足以令美国不安的军事力量。中国与国际常规政治体系不合拍的政治体制,也是专版开设的另一原因。”《经济学家》这样解释开设“中国”专版的原因。
但一些媒体很自然地解读出了另一种信息。“中国已经完全地如同美国和英国一样重要了。”美国《大西洋月刊》在其报道中,这样直白地感叹。
(责任编辑:郭彩萍)
“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是现在?
“只要你还居住在这个星球上,就无法不去注意到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的快速发展。”在回答《经济学家》亚洲版编辑多米尼克·齐弗雷“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是现在?”的问题时,“中国”专版编辑罗伯·齐福德谈起了这个国家的重要性,“它对亚洲以及全世界有这么深的影响,我们希望能用更多的版面去关注这种影响。”
“更多的版面”意味着每期《经济学家》将有多达三至五篇专门关于中国的报道,而不是原先在“亚洲”栏目下的一篇。同时也意味着对中国更广泛的报道范围,“我们会把重点放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上,放在那些正在经历着这一切的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上”,在《经济学家》杂志网页上的视频采访中,罗伯·齐福德这样介绍他们的新专版。
但他没有提及为什么选在此时开辟这样一个专栏。而《经济学家》驻北京首席记者麦杰思对《青年参考》解答了这剩下的半个问题:“我们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重要地位,最近十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战略、地区稳定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还有评论员认为中国的重要性被夸大了。但在最近几年,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增长,全球普遍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与‘珍珠港事件’之后开辟美国专版不同,这一次,时间点并没有那么重要。”
如今,在《经济学家》的网站上,“中国”已成为一个与“亚洲”、“欧洲”、“美国”等并列的栏目。在今年1月28日已经出刊的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上,关注的题材既包括中国的空气污染、死刑存废等热门话题,也包括云南的种植业。
本月,《经济学家》的网站还将推出一个关于中国的博客,内容将“涵盖大小政治事件、各种规模的商业经济、流行文化、史学及奇特见闻”。英国《卫报》注意到,《经济学家》正在为这个关于中国的新博客征集一个名字,短短几天之内就收到了700多条建议。
不过,若就此认为《经济学家》杂志把中国当成了下一个美国,似乎还为时尚早。“开辟这个新专版,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定中国未来的崛起是一贯的。”麦杰思说,“中国的未来也许不会那么顺利,也许会遭遇曲折,但不管怎样,这些事情都会对全世界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郭彩萍)
负责涉华报道的人数将从1人增至5人
“对任何想要对这个吸引人而又复杂国家有更多了解的人,我们希望这个中国专版能成为他们的一个起点。”《亚洲传媒》杂志引述《经济学家》总编辑约翰·米克莱斯维特的话称,现在《经济学家》有空间能更深入地报道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政治事务,尤其是北京与上海以外的中国。
与此类似,在罗伯·齐福德在视频访谈中,他把中国形容为一个各地差异非常大的国家,他说:“我想……我们着实需要更好地截取这个十分多样化的国家的景象。”而《亚洲传媒》的报道称,这个中国专版将会“触及21世纪早期中国生活的所有领域”。
要达成这样的愿望需要不少努力。“为了这个专版,《经济学家》的北京记者站多聘请了一名记者。”麦杰思对《青年参考》记者解释道,“以前只有我一个人担任《经济学家》在中国的特派记者,所以可以说我们北京记者站的记者人数是翻了一番。”
他们也将在上海设记者站,聘请一名记者。另外,在伦敦,《经济学家》会增加一名负责中国专版的编辑。加上在香港原本就有的一名专门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经济学家》的中国报道团队,规模比以往增加不少。
“新趋势还在讨论中,希望增加这些记者后,每周在我们杂志上至少能有两页关于中国的报道,能有更深入的报道、分析,还能在大城市以外,报道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发展趋势。”这是麦杰思对未来《经济学家》杂志中国专版的展望。
新委派的中国专版编辑罗伯·齐福德向《亚洲传媒》表达了他对中国专版报道的期望。他向读者保证《经济学家》会维持一贯的报道质量:“我们的读者可以期待同样深度的报道,同样清晰的写作,以及同样的有时机智诙谐、有时颇为傲慢的新闻视角,就像他们一直期待《经济学家》所拥有的那样。”
(责任编辑: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