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潮起云涌(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00: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本土投资者的海外收购活动持续活跃,收购宗数与并购规模都达到历史新高。其中,有16宗收购规模超过10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认为,这与欧债危机的爆发有一定关系。欧债危机让国际市场流动性捉襟见肘,不少海外企业处于低估值阶段,从投资角度来看,是难得的并购好时期
新年伊始,中国企业发起一连串重磅海外收购:山东重工3.74亿欧元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三一重工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斥资3.35亿元人民币收购波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国家电网以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的股份……
知名的品牌、先进的技术以及核心的资产,一系列炫目的收购案例,似乎预示着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双重使命
龙年开年之际就出现如此密集的并购交易,难免给人一种“龙腾虎跃”的感觉。但事实上,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潮,从去年就已经开始。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今年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并购活动共计5364宗,相比2010年增长5%。其中海外收购207宗,规模约为429亿美元。
报告指出,中国本土投资者的海外收购活动持续活跃,收购宗数与并购规模都达到历史新高。其中,有16宗收购规模超过10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认为,这与欧债危机的爆发有一定关系。欧债危机让国际市场流动性捉襟见肘,不少海外企业处于低估值阶段,从投资角度来看,是难得的并购好时期。
中国政府部门也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因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帮助欧洲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从援欧的方式看,除了购买优质国债,收购欧洲企业资产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
宋泓指出,考虑到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收购资产的意义更为彰显。
比如山东重工对法拉帝的收购,瞄准的就是中国船舶工业的一大软肋。造船业观察人士王旸说,中国船厂能建造世界最大吨位的散货船,也能建造技术含量最高的液化天然气船。但是,生产不了大型邮轮和豪华游艇,因为这两者需要很好的舒适性和极高的内饰标准。对法拉帝的收购有助于中国游艇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大变化
如果仔细观察近期以来的一连串交易案,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在发生三大变化。
在投资理念上,从新建向并购转变。王志乐指出,根据其调查,在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往往产能过剩,如果中国企业还去当地建类似的新厂,容易与当地企业发生冲突。就如中联重科总裁詹纯新所说,中国企业往往会成为当地企业的“天敌”。
中国航油一位前高管也表示,鉴于目前全球资本市场处于低谷时期,各类企业价值容易被低估,并购的优势已经十分明显。如果此时还热衷于新建投资,盖新厂、招新人,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在收购领域上,开始多元化。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为主,向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铺开。
我国资源能源的缺乏,决定了收购此类项目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这类收购有较高风险性:一是资源是一国的基础财富,收购面临的政治干扰比较多。二是资源项目多集中于非洲、南美等地,地缘政治变化导致的冲突和不稳定风险不可轻视。
与之相比,对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类企业的收购,不但有助于弥补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也容易受到海外各方认可。“我接触的很多德国政商人士,愿意把企业出让给中国人。因为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中德两国是相通的。不像有些发达国家,喜欢把企业当作交易品,买来卖去。”王志乐说。
收购方式亦开始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案例中,都出现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身影。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个进步:PE的参与,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系市场化行为的有力佐证。这些机构拥有的方案设计、项目调查和国际沟通等专业技能,也有助于提高收购的成功率。
协助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的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就表示,在跨境并购中,PE所起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资金,对行业、目标市场的认知还有服务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弘毅将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责任编辑:彭金美)
四类风险
可以预计,随着全球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未来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案。在树立信心、大展拳脚之际,对可能的风险亦要高度警惕。
首先是内耗的风险。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三一重工此次收购的普茨迈斯特,之前已被国内其他公司盯上。“听说这家公司已获得监管部门的初步认可,却被三一重工硬生生夺了去。”
事实上,内耗一直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顽疾。此前,多例海外并购案的实践已经证明,尚未出门,就在“窝里”高调较劲,这往往会抬高收购价格,增加经营失败的概率。行业层面如何加强协调、企业之间如何加强联合,是一个待解的课题。
其次是“抄底”的风险。有些企业到海外收购,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方的资产比较便宜,适合“抄底”。
事实上,这种思维是有误区的。“不要以为欧洲的资产价格已经见底。”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在微博(http://weibo.com)上的一番话语令人深思。
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庄国蔚也表示,在海外收购时,除了价格合理外,还要看是否和公司的主业相关,是否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如此才能控制和规避风险。
其三是市场风险。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非常剧烈,经常超过经验值的范围。
费国平就提示,并购有汇率风险。现在正处于人民币的上行阶段,但中国企业不能不考虑汇率反向波动的风险。在这点上,日本企业曾有过深刻教训。
最后是融合风险。应该说,收购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评价一个收购案是否成功,还要看后续的融合情况。毕竟,发达国家的制度环境和国内大不相同,如严格的劳工保护就是令很多中国企业头疼的问题。
“如何对海外公司进行整合,跨越文化冲突。能否准确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和商业规范,做到合规经营。如何克服当前欧债危机带来的制造业经营困难。显然,中国企业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王志乐说。
(责任编辑:彭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