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真正的疗养院不是福利机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00:10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编者按

  不少人将疗养院看成特权阶层的“特供福利”,要求取消疗养院或推动疗养院所占资源的市场化。疗养院是否真的没有经营前途?是否应该一关了之?本期特刊登著名理疗疗养专家、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陈景藻的评论文章,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 陈景藻

  当前中国有大大小小的疗养院上千所,其中部分疗养院仍然担负着国家干部、伤病老战士等国家公职人员的疗养功能。疗养院存在大量的公务人员和离退休职工,一关了之必然引发社会问题。真正的疗养院不是宾馆和旅游、休闲性质的机构,而是医疗机构。这就要求疗养院回归专业性,在市场中找到自身定位。

  疗养院不是宾馆

  在北戴河、大连等疗养胜地,疗养院占据着优质海岸、森林、山地等医用自然资源,并以此吸引游客前来居住,赚得营生。虽然它们在接待外来游客的同时,也作为系统内干部员工的休养之地,但其疗养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它们正在向宾馆转化。更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虽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占据着地方的宝贵资源,却不能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

  从使用价值来看,疗养院仅仅提供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休息的宾馆房间是远远不够的,其应有的价值还是利用自然资源的医用价值发挥疗养专业的功能。

  上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疗养事业开始兴起。当时,国家有计划地在青岛、大连、北戴河、杭州、兴城、临潼、庐山、峨眉山等地设立了一批疗养地和疗养院。当时的疗养院性质明确为国家医疗机构,由卫生部下设疗养院管理科进行管理。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疗养院的数量达到887家,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

  当时,中国疗养事业的传授者前苏联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优良素质的疗养队伍,并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疗养体系。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已有83%的疗养院实现专科化,至70年代,专科性疗养院已达92%。其中,单一系统疾病的疗养院占50%,两个系统疾病的疗养院占25%,三个系统疾病的疗养院占17%,综合性疗养院占8%。

  在那一时期的中国,疗养院的专业化程度也大大加强。1955年到1957年,卫生部专门聘请苏联疗养医学专家到中国举办培训班,还先后派出多批学生出国学习。在管理上,除卫生部外,全国总工会、总后勤部等都设有疗养院管理机构。

  疗养院是医疗机构,它利用阳光、空气、海滨、森林、矿泉等自然因子配合传统和现代医学,实现预防保健、慢性病治疗和伤病后康复等医疗功能。而近年来,由于我国疗养人才培养的薄弱和缺失,这一功能已经慢慢退化。疗养院虽然利用阳光、空气、海水等医用资源,但并未科学地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

  1994年卫生部出台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就明确了这一性质。疗养院主要收治患有某些慢性病或职业病中具有疾病疗养、康复疗养适应征者,而不是前来休闲、旅游的人。

  如今,疗养院的医疗专业功能已经退化,它们单纯依赖所占有的优质海滨、森林等自然资源为系统内的人员提供一个休息或休闲的场所,而外来游客可以自费来享用。这就演变为机关福利。

  专业人才严重缺失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疗养院设施简陋,但都是有专业疗养人员为国家干部、伤病军人、劳模提供休疗养的医疗服务。不可否认,当时疗养院对国家干部和公务人员的保健预防、慢性病治疗、身体康复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文革”时期,疗养院被认为是为“城市老爷”服务的,中国的疗养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几近解体。“文革”后,党和政府纠正了疗养事业所受到的错误批判。直到今天,国家各级领导和干部队伍的健康依然是百姓所关切的,而疗养院为他们提供的服务也是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再次肯定了疗养事业,疗养院大量复苏,兴建了很多疗养院,但疗养院的人员却发生了变化。在“文革”中,疗养院的专业人员损失了大部分,而新建疗养院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各大机关、事业单位抽调出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没学过疗养。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疗养院虽说不少,但有关疗养专业的培养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2000年前后,在一些疗养专家的推荐下,在医疗院校增设交叉和应用性学科时,少数医疗院校设立了疗养康复专业,但由于人事分配等各种原因,最后这些毕业生也很少进入疗养院工作。至今,各地方医科院校还没有开设疗养学的基础课程,更没有疗养医学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培养学科。虽说现在国内还有其他研究疗养的人,但已经很少了。

  疗养不是特权

  疗养院的性质是医疗机构,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提供福利,但是,如果疗养院业务管理不善、制度管理陈旧、功能运行不良,从而年年亏损,以至于靠补贴度日,这不仅不能被广大民众接受,自身的存在也失去了价值。

  在现实中,疗养院为了自身生存,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开始将房屋转租或出售给了私人,但这并非良策。

  其实,国民身心健康的维护、疾病预防、慢性病治疗与医院对于伤病治疗同等重要,同样也是卫生保健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疗养系统应该重新被纳入国民卫生体系,与医院系统、基层卫生网共同构成国家卫生保健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健康管理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健康管理可以降低50%的死亡率,1/3的疾病可以通过预防保健避免,而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可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提高治疗效果。对此,疗养院和医院均可发挥作用。

  同时,当前我国广大干部群众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我国75%的国民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管理干部体检中,发现健康问题的占98.5%;同时,慢性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我国居民死亡83%与慢性病有关。以上情况不难看出,我国各级领导、管理干部乃至普通民众的疗养依然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

  无论是中央首长、国家干部还是普通百姓的疗养,都不是一个特权的问题。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无论是国家干部还是普通民众,他们的健康都关系到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我国疗养事业中,既要有政府公务人员的疗养,也要关注大众的疗养。实践证明,那些真正追求专业化的疗养院是能够在市场上找到生存空间的。那么,在疗养院市场化转型的今天,国家对疗养院的定位、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政策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刊记者李凤桃采访整理)

  国外的疗养院

  美国:大约有1.7万家疗养院,160多万入住者。少数是非营利机构,大多是私人经营的营利企业,所有的疗养院都必须经政府核准。符合住院手续的老人,费用全部由政府的“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计划负担。唯一要个人掏腰包的是理发。

  日本:疗养院是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等卫生服务的机构,国家和地方分别负担80%和20%的经费,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亦可收取一定的费用。病人的安置必须通过地方福利办公室。现有1500多所疗养院机构,每年近1亿人进行疗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