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利润成天文数字,中经博主热议:银行把企业当做了唐僧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13:5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1年,是实体经济偏冷的一年,而以四大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获利丰厚,利润增长率在40%—50%。据银监会统计,2011年前三季,商业银行获利8170亿元,人均利润为40万元。同期,有工业生产规模的企业获利3.68万亿,人均净利仅3万多元。以此计算,银行人均获利是实体产业工人获利的十多倍。就此问题中经博主展开热议,一些专家分析“虚体经济”的暴利,严重削弱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此以往,将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的隐患。相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因银行利润大就称之为暴利。

  向松祚:谴责“银行暴利”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银行业是不是将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当做唐僧肉”?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9月,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之加权平均利率为8.06%。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80%,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9.55%。易言之,银行业平均贷款利率只比通胀率高1.3个百分点左右。须知货币政策持续紧缩,民间融资利率普遍超过25%,甚至超过50%。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银行业并没有助推全社会融资成本之上升,反而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整体融资成本上升。当然,毋庸否认,高额利差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仅此一点,就很难逃脱“暴利行业”之谴责。【全文】

  杨国英:银行业持续的利差垄断削弱实体经济

  我国银行业持续的利差垄断,在造成我国银行业持续垄断自肥的同时,已严重削弱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利润总额已占到实体经济利润总和的80%左右),并变相繁荣了我国民间的非法借贷市场(以2011年流通中现金约5万亿为例,民间借贷规模以其一半估计,则已高达2.5万亿左右),更严重制约了我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以当下为例,我国负利率政策已持续了24个月)。【全文】

  石建勋:银行业暴利损害实体经济

  建立在损害实体经济利益基础上的银行暴利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如果不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银行暴利损害实体经济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实体经济就持续衰退,如果实体经济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大家都把钱投向虚拟经济,导致中国经济虚重实轻,中国经济就有可能出现大问题,没有了实体经济支撑,银行利润从那里来?【全文】

  黄祖斌:中国的商业银行挣的是微利

  与国际同业比,中国银行业并没有赚得暴利。普遍的谬误是央行规定了银行的存、贷利率,银行就能坐享其成,赚得利差。目前一年期存、贷利率分别为3.5%和6.56%,息差超3个百分点。但银行21%的存款不能放贷,要以准备金的形式存入央行,利率只有1.62%。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利率也明显低于贷款利率。所以虽然中国多数存款是活期存款,但中国多数银行的利差不到3%。【全文】

  (以上观点仅供网友参考,不代表本网立场)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马丹)

  

  谴责“银行暴利”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作者:向松祚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多家上市银行持续公布2011年业绩报告,“中国银行业暴利”之说成为国内外许多媒体的头条大新闻。许多评论者、企业家和政府要员直接和间接抱怨和指责我国银行业利润过高,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严重背离,银行凭借垄断地位榨取实体经济收益(譬如温总理就曾经指出:银行不能把企业当做唐僧肉!)。

  “银行暴利论”的主要依据有四:其一、银行业利润增幅太高,已经公布业绩的银行利润增幅,皆超过30%甚至达到40--50%以上。经济增速下滑,许多行业和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银行业利润却大幅度飙升,很容易刺激大家的神经。就像财政收入年增幅超过30%,立刻激发起人们对财政税收体制的强烈不满。其二、银行业利润总额达到天文数字,根据银监会已经公布的数据,仅2011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利润总额超过8100亿元,全年估计肯定超过1万亿(准确数字还要等到最后的统计汇总)。第三、银行业净利润率普遍超过40%,净资产利润率同样远超10%(多数超过15%)。依照上市板块计算,银行业收入总额只占上市公司全部收入的40%,利润占比却超过40%。无论是净利润率还是净资产利润率,银行业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第四、银行业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是高额利差(利差收入占总收入之比例超过80%)。依照1年期基准存款利率3.5%,基准贷款利率6.56%计算,我国银行业利差超过3%。

  尽管上述四大指标非常具有说服力,然而,假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我国银行业的收入和利润,那么,断定我国银行业是一个比石油和烟草还要暴利的行业还是显得轻率和夸张,起码没有抓住问题的真正本质。

  第一个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作为一个行业整体来看,银行业利润增长速度是不是大幅度背离了实体经济行业的利润增速?

  根据监管部门之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共实现净利润5183亿元,同比增长29%)。

  实体经济利润增速如何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同比增长25.4%。尤其重要的数据是,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集体企业实现利润882亿元,比上年增长3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316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2%;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6620亿元,比上年增长46%。利润增幅显著小于银行业利润增幅的是两类企业: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4989亿元,同比增长15%);二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4038亿元,同比增长10.6%)。

  如果上述数据正确,那么它就清楚地表明,银行业整体利润增幅并没有大幅度超过实体经济部门。尤其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人们印象中难以获得贷款或贷款成本很高的三类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整体利润增幅甚至超过银行业!当然,人们可以怀疑上述数据的准确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经常遭到质疑)。笔者也需要继续深入核实和求证上述数据的准确性。

  第二个需要回到的关键问题是:银行业是不是将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当做唐僧肉”?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9月,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之加权平均利率为8.06%。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80%,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9.55%。易言之,银行业平均贷款利率只比通胀率高1.3个百分点左右。须知货币政策持续紧缩,民间融资利率普遍超过25%,甚至超过50%。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银行业并没有助推全社会融资成本之上升,反而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整体融资成本上升。当然,毋庸否认,高额利差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仅此一点,就很难逃脱“暴利行业”之谴责。

  然而,简单抱怨和谴责银行暴利无济于事。我们首先需要冷静分析我国银行业最近几年尤其是去年为什么会出现净利润的快速增长?此种净利润的快速增长是否能够持续?是一种常态还是短期现象?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改革开放迄今30多年,银行间接融资依然承担了全部社会融资的70%以上,其他融资方式(债券融资、私募基金、风险投资、股票上市等等)占全部社会融资的比例依然不到30%。既然银行业继续承担了接近80%的社会融资任务,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银行业整体的利润快速增长自然是清理之中。相应地,我国银行业也承担了经济下滑的主要金融风险。

  第三最重要,为什么我国社会融资之市场利率奇高无比?民间融资(高利贷融资)之利率通常都在30%以上(年利率),超过50%甚至高达100%以上的利率水平也是司空见惯。这是一个最值得深入思考的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世界第一,傲然成为世界主要制造大国,为什么民间市场利率却永远高居不下?正规银行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高贷款利率,因为与市场利率水平相比,银行利率相对而言是最低的。

  我以为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几乎没有资产证券化,信用抵押品很难或几乎无法进行市场交易,信用抵押品流动性严重不足导致社会融资成本和利率长期居高不下。二是我国个人、家庭和企业征信系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信息不对称必然严重推高利率水平。

  人类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基本条件是:金融产品异常丰富、融资渠道非常多元、资产流动性非常充分、信用风险评估相对容易和准确、金融创新异常活跃。只有利率水平和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大幅度降低,资源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以此观察,简单去谴责和抱怨银行无济于事,我们需要从经济全局角度,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体系之融资渠道、融资方式、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早已严重落后实体经济发展之需要。银行体系之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固然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之需要,其他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特别是各种直接融资工具和金融产品)尤其匮乏。

  没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没有无限丰富的金融创新,没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银行业赚取大部分利润就难以避免。就算你以“暴利税”把银行业利润全部拿走,还是无法解决许多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难题。

  

  向松祚博客:http://blog.ce.cn/html/04/513904.html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马丹)

  

  垄断利差已没有存在理由

  作者:杨国英

  在2月4日—6日举办的2012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作了《应放宽信贷市场准入门槛》的演讲。

  吴晓灵在演讲中强调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并给我国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但是,她同时认为短期内不宜彻底放开存贷利差。其理由是,“国家在银行改制的过程当中,背了很多的财务负担,那么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保持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保持银行的一定的盈利能力,是为了要更好的尽早的来偿还过去的历史欠帐。”

  确实,在我国银行业改制(1998—2004年)过程中,面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度高达25%左右的坏帐率,国家通过持续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等手段,总计投入了近4万亿元的资金,才陆续换来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相对合规,并继而迎来2005年后五大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陆续上市。

  基于此,在一定阶段内保持利差垄断,通过设立“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让我国银行业享受高额利差收益,从而为偿还历史欠帐提供便利。否则,高达近4万亿元的历史欠帐,要么会压垮我国银行业,要么会增加我国财政负担。

  但是,如果仔细核算我国银行业改制后的财务状况,则“垄断利差偿还历史欠帐”的理由,之于当下而言已不存在。剔除2001—2005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从16.6%下降至 4.2%这个阶段,姑且从2006年算起:2006年我国银行业税前利润为3379亿元(税后利润约合2700亿元)、2007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利润为2987亿元(其他银行以占比2╱5计,则银行业总体利润约为5000亿元,税后利润约为4000亿元)、2008年我国银行业税后利润为5734亿元、2009年我国银行业税后利润为6684亿元、2010年我国银行业税后利润为8991亿元、2011年上市银行净利润预计为8600亿左右(非上市银行以占比1╱3计,则银行业总体净利润约为12900亿元)。六年间,我国银行业税后利润(净利润)上涨近4.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0%以上。

  通过以上核算可以得知,仅2006—2011年六年间,我国银行业累计税后利润即已高达4.1万亿元。而我国在1998-2004年间对银行业的持续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累计亦不超过4万亿元,更何况相当部分通过国家财政已经予以冲销。

  仅近六年间,我国银行业的累计净利润即已超过其历史欠帐,如去除国家财政已冲销部分,则我国银行业的累计净利润早已覆盖其历史欠帐,所以说“垄断利差偿还历史欠帐”的理由已不存在。

  当然,上述仅证明我国银行业六年间的累计净利润超过其历史欠帐。如果有人据此认为,我国银行业的国有股份收益与近4万亿欠帐仍相距甚远,则显然又谬之千里——其一,我国银行业国有股份占比银行业总资产一直保持在60%以上,国有股份亦为我国银行业垄断利差的最大收益方;其二,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约为2╱3的上市银行,其流通股分红一直微乎其微(分红率仅为10%—20%),与成熟资本市场银行股50%以上的分红率不可同日而语。

  我国银行业持续的利差垄断,在造成我国银行业持续垄断自肥的同时,已严重削弱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利润总额已占到实体经济利润总和的80%左右),并变相繁荣了我国民间的非法借贷市场(以2011年流通中现金约5万亿为例,民间借贷规模以其一半估计,则已高达2.5万亿左右),更严重制约了我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以当下为例,我国负利率政策已持续了24个月)。

  之于当下而言,不仅“利率市场化”的大方向需要明确,而且“先放开贷款下限,再放开存款上限”的所谓渐进式改革,亦已严重不合时宜。因为,既然“垄断利差偿还历史欠帐”的理由已不存在,那么所谓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亦已没有必要——如果再不明确这一点,则不仅民众在利差垄断之下仍将接受负利率的剥夺,民间火热的高利贷乱象亦将无法从根源上予以治理,而我国实体经济则更会在利差垄断之下持续萎缩。

  杨国英博客:http://blog.ce.cn/html/42/503642.html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马丹)

  

  银行业暴利损害实体经济

  作者:石建勋

  2011年是实体经济最为艰难的一年,关门、倒闭的企业数以千计、万计,浙江、广东、江苏等民营企业多的省份出现了多起企业主因还不起高利贷而“跑路”、“失踪”和“自杀”事件。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实体工业企业利润率一再降低,生存和发展的步履维艰,很多中小企业挣扎在高原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资金成本的生死线上,嗷嗷待哺;另一方面,银行利润暴增。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利润接近于2010年全年的税后净利润,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人均利润近4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以此计算,银行的人均净利润是工业企业的12倍,已经超过烟草和石油勘探行业。

  银行暴利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痛苦之上的,2011年实体经济一片肃杀,实体行业从钢铁到基建都在赢亏线上挣扎,但从事与资金配置相关的行业,如担保、典当、银行等,均能大获其利,他们拥有了实质上的资金紧缺溢价与风险溢价。银行利润来自于紧缺溢价与风险溢价,而非银行经营能力的提高。资金越紧张,银行所获得的紧缺溢价越高,2011年,银行净息差显著反弹。前三季度,净息差因素对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的贡献从2010年的4.6%提升到8%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实体经济却显得“冷”了许多。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盈利水平的巨大差异,诱使民间资金不断弃“实”投“虚”,一些地方出现了全民放贷现象。社会资金紧张和银行业暴利也使得一些资金雄厚的垄断国企、某些“三高”超募发行的上市公司,通过企业—银行—企业的转贷方式或其它方式,向中小企业和个人放贷,坐吃高额息差,成为了食利集团。常此下去,不仅严重伤害实体经济,而且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

  难怪民生银行行长洪崎不好意思的说:“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而此前,温家宝总理在江苏考察时,明确要求银行将利润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能把企业当唐僧肉。

  建立在损害实体经济利益基础上的银行暴利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如果不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银行暴利损害实体经济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实体经济就持续衰退,如果实体经济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大家都把钱投向虚拟经济,导致中国经济虚重实轻,中国经济就有可能出现大问题,没有了实体经济支撑,银行利润从那里来?

  是到了坚决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打破金融垄断经营等彻底性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石建勋博客:http://blog.ce.cn/html/98/112198.html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马丹)

  

  银行怎么成了中国经济的吸血鬼?

  作者:黄祖斌

  最近银行业被指责为中国经济的吸血鬼,主要原因是2011年不少中小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但最近浦发、民生、兴业、华夏银行的业绩预报显示,去年利润分别预增42%、50%、38%和50%。其实中国的商业银行挣的是微利,也并没有出现百业萧条,银行独荣的局面。

  与国际同业比,中国银行业并没有赚得暴利。普遍的谬误是央行规定了银行的存、贷利率,银行就能坐享其成,赚得利差。目前一年期存、贷利率分别为3.5%和6.56%,息差超3个百分点。但银行21%的存款不能放贷,要以准备金的形式存入央行,利率只有1.62%。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利率也明显低于贷款利率。所以虽然中国多数存款是活期存款,但中国多数银行的利差不到3%。

  2010年上半年,中国工、农、中、建、交5大银行平均净息差为2.34%。同期,全球的大银行中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富国银行、巴黎银行、桑坦德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平均净息差为2.88%,美国银行业更高: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花旗和富国银行分别为2 .85%、3 .06%、3.15%和4.33%。国内5大银行的净息差低于国际银行平均水平0.54个百分点,比美国4大银行低得更多。有人认为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降低利差,以上几家大银行,哪个不是利率早就市场化的地区的银行?

  前几天,看到央视电话采访广东的一个学者(倒不是说我认为这个人的水平就称得上学者,而是学者现在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了。如果有人说我是个流氓,我恐怕会忍俊不禁,但如果说我是学者,我恐怕就想骂人了),这个学者说外国的利差普遍只有1%,所以中国的银行应该提高存款利率,让利于老百姓。中国的学者怎么了?难道眼睛长到屁眼里去了?为什么在说话之前查一查各个国家的利差到底是多少?为什么不到香港汇丰银行的网站上看一看,最优贷款利率是多少?另外,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还有人在潜意识里认为企业赚钱,特别是赚大钱是不应该的,应该让利。当然,中国这种哗众取宠的人太多了,说让利,口口声声说让老百姓得实惠,其实这些人一分钱也不出。

  当然,日本和台湾地区的银行业息差只有1%左右。但日本长期零利率,银行付出的资金成本非常低。而台湾地区息差低有特别性:大企业纷纷迁至大陆等地区,而银行未对外扩张,于是银行的议价能力下降。考虑到银行的毛利需要覆盖人工、办公网点等巨额成本,并要以利润核销不良资产,因此目前中国银行业不到3%的息差水平并不高。

  2010年,全国银行业利润为8991亿,假设去年增长30%(大型国有银行利润增速普遍低于股份制银行),则将增长到近11700亿。从绝对额来看当然非常多。但中国2011年47万亿的全球第二大规模的GDP,企业和居民有旺盛的融资需求,一半以上的融资需求都通过银行贷款解决,银行业的利润相当于GDP的2.5%,处于适中的水平。未来随着银行间接融资规模的下降,银行利润与GDP之比也会随之下降。但目前银行贷款利率(9月末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8.06)显著低于民间借贷利率(普遍超过20%),银行贷款仍是企业成本最低的主要融资渠道。

  银行业的利润也并未建立在对企业“敲骨吸髓”的基础之上。2011年中国企业所得税为16760亿元,按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可以推算出去年全国企业税后利润为67000亿元。银行的11700亿利润只占全国企业利润的17%。更何况企业的利润是扣除了付给银行的利息之后的利润,并且亏损企业同样需要支付利息,但不需要缴纳所得税。去年全国企业所得税增长30.5%,在税率未变的情况下,说明去年中国的企业净利润同样增长了30%左右,与银行的利润增幅相当。

  不要看去年中国不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其实美国也好,印度也好,每年成千上万家企业倒闭都是正常现象,哪个国家的宪法或是公司法规定了企业一定要盈利的?那些靠剥削廉价劳动力、吃中国的出口退税的企业,早就该死,死了也活该。中国企业真实的盈利状况,要看中国的企业所得税的增长。什么叫所得税?所得税不是增值税或营业税,这些流转税无论盈利如何,都要缴,亏损也要缴。但是所得税的“所得”,就是税前净利润,一定有利润,才有缴所得税的义务。所以中国企业所得税增长30%以上,就说明去年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了30%以上。

  由此可见,因银行利润总额之大就指责银行暴利是非常片面的,有些人这样讲,是水平不行,有些人这样讲,是因为胡扯的习惯。

  黄祖斌博客:http://blog.ce.cn/html/77/102777.html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马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