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借书与藏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流年

  有作家晚年便处置自己藏书,并未留给自己的后辈,而是分别寄到图书馆,让后代青年阅读。这是明智之举。否则任其破旧,变成垃圾,成为废物。即使卖给收破烂的,一堆书籍,也只卖数十元,实在可惜。

  清康熙年间,汤斌在朝为官,他写家书嘱咐儿孙:“家下书籍用心收着,一本不可遗失。有人借,当定限取来。书册愈旧者,愈当珍之,不可忽也。我回家赖此延年,此要务也。”因为有些不懂世故的人,时常向人借书,借了不还。书主也不好意思催促,日久天长,不了了之。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明朝陆容《菽园杂记》上说:“以书借人,是仁贤之德,借书不还,是盗贼之行!”套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则是“既不要借书给人,也不要向人借书。”

  周煇《清波杂志》记述,唐朝杜暹家书中,谈到藏书之事:“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周煇指出:把书卖了可称不孝,借给人家亦然。现代人也会批评杜暹过于自私,但批评杜暹应该了解时代背景,在活字印刷尚未发明、雕版印刷也不兴盛的年代,图书得之不易,对一个读书人来说,图书宝贵程度不可言喻。有时借出去,“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那才是最大的损失。

  我藏书不算多,却多新著。我读过的旧书,有些送给文学修养深厚的朋友,绝不作藏书家。自知活不了多少年了,趁着头脑清晰,还是先把不用的书刊送出去吧。宝剑赠英雄,人间乐事也。

  西晋范蔚,藏书七千卷,别人慕名到他家看书,他都热情招待,还为他们准备饮食,“远近来读书恒常有百余人。”我总认为陆容的说法比较可取:“积书不能尽读,而不吝人借观,亦推己及人之一端。若其人素无行,当谨始虑终,勿与可也。”

  藏书不借,不读,读了不能融化,等于守财奴。哲学家康德看了书,接受了一个人的见解,又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斥出去,永远不把别人的见解像砖头一样将自己围堵起来。那样博学,又能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才是真正读书的收获。否则,像日本鹤见祐辅所指的亚克敦卿:“蚂蚁一般勤劬的学者,有了那样的教养、度着那么具有余裕的生活,却没有留下一卷传世之作;虽然从他的讲义录里,也不能寻出一个创见来。他的生涯中,是缺少着人类最上的创造力的。他像戈壁沙漠的吸流水一样,吸收了知识,却连一泓清泉也不能喷到地上面来。”鹤见祐辅所指的亚克敦卿,何其多也!在目前的学术文化界,何其多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