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资源要向企业转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05:55 来源: 经济日报世界粮食供给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一旦粮食严重减产,各国都会禁止粮食出口,种子也一样
种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都要经过“受到挑战—学习进步—逐渐接近—超越”的过程
受访人:
玉米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景瑞
记者:当前,我国种业面临严峻挑战,跨国公司正在大举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种业有实力与之抗衡吗?
戴景瑞:形势的确很严峻,但我们还是有信心。因为我们在一些主要作物的育种科研方面是有优势的,尤其是主粮,我国小麦、水稻的育种水平世界领先,玉米虽然和美国有差距,但差距并没有大到无法赶上。如果努力,我们是可以与之抗衡的。
记者:有人说,种业可以像许多产业一样接受全球化分工,既然有些进口种子比自己培育的还便宜,我们为何还要下大力气发展自己的种业?
戴景瑞:作为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优良品种,只能向人家买,我们的产业就永远也不能进步。国家粮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自给。我们是世界第一大用种国,世界粮食供给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一旦粮食严重减产,各国都会禁止粮食出口,种子也一样。即使不发生这种情况,不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也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影响粮食供应稳定。
记者:我们的优势大多集中在传统育种领域,在代表着未来育种方向的生物育种和分子育种领域,我们和跨国公司的差距是会缩小还是拉大?
戴景瑞:可以肯定地说,不会拉大,只会缩短,种业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强。在种业整体科研实力方面,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我们和跨国公司的差距都在缩小。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种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种业人才队伍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记者:您如何看我国种业市场化程度偏低这一现象?
戴景瑞:这是历史形成的,我国种业原来一直是由政府主导,真正走向市场只是十几年的事。种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都要经过“受到挑战—学习进步—逐渐接近—超越”的过程。
记者: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占据了我们很大的市场份额,也给国内企业带来很大竞争压力,我们应如何看待其中的利弊?
戴景瑞: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这是大势所趋。10年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家先进的东西引进来,通过学习迎头赶上。
记者:要想做大做强种业就必须做大做强企业,您认为怎样才能让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流动呢?
戴景瑞: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发展方向,但也需要一个过程。育种的资源和人才现在大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以什么方式向企业转移值得研究。不是说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强行把科研单位的经费和项目投给企业,就叫将创新资源向企业转移,企业现在的规模承担不起这个任务,他们的成长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