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海上崛起中国"能源巨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13:5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海上崛起中国"能源巨轮"

  资料图片

  春寒料峭中,中国海油迎来了她30岁的生日。

  古语言,三十而立。

  30年前,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海油应运而生。

  30年,中国海油已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孩成长为一个壮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三无公司”到高度国际化的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的巨变。

  三十而立,三十更当思。

  深水技术的突破、海上石油安全、国际竞争的加剧……

  横亘在中国海油面前的种种困难将难以预料。

  油气为主业,“两海”并重,是中国海油而立之年定下的发展战略。

  雄关漫道!天风海浪!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海油这艘中国海上“能源巨轮”能够坚定地驶向“百年老店”!

  有人说,中国海油的发展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诠释。

  在世界海洋石油发展史上,中国海油可谓后生。然而立之年,这位后生却已让世界刮目:自1982年2月成立至今,中国海油已在国内建成82个油气田,实现5000万吨年产量,占我国石油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加上海外和进口油气产量,油气供应总量已超7500万吨油当量,形成了国内油气、海外油气、进口LNG(液化天然气)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国际化能源供应格局,成为保障中国能源供应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成立之初区区9万吨原油产量到今日的5000万吨,中国海油犹如海上崛起的一艘“能源巨轮”,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才走完的路。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从“小学徒”到能源“奥斯卡”得主

  一位老海油人感慨地对记者说,1982年中国海油成立之时, 是名副其实的无资金、无装备、无技术的“三无公司”,举步维艰。

  然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海上特区”,中国海油自诞生之日就深深打上了“国际化”的烙印。

  在与众多国际大公司长年的合作和竞争中,中国海油源源不断地吸取着理念、技术、管理等“养分”,逐渐从对外合作到自主经营,再到拓展海外,一步一步,实现了9万吨到5000万吨的巨大跨越。

  昔日的“小学徒”已成为能源行业“奥斯卡”奖项——“年度最佳能源企业”和“年度最佳能源生产商”得主。

  让亿万中国人自豪的是,2010年12月20日,中国海油正式宣告建成“海上大庆油田”!这标志着我国石油工业陆海统筹、海陆并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国一步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行列,海洋石油已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特性的石油公司,中国海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从1994年中国海油在印尼成功拥有第一个海外油田至今,中国海油已与世界20多个国家合作过,海外油气量近3000万吨,在国际能源舞台上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并购大戏。

  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5%,而陆上石油资源日渐枯竭,产量增长缓慢。

  怎么办?

  向海洋要资源。

  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天然气资源量占30%,而且探明率很低,资源潜力巨大。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订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说:“未来海洋石油将占据中国石油供应的半壁江山。”

  站在又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主力军中国海油准备好了吗?

  对此,中国海油董事长王宜林信心满怀。他指出,中国海油将牢牢抓住油气主业,坚持国内海域和海外“两海”并重,力争为国家提供更多能源。

  自主创新引领跨越发展

  在中国海油采访,自主创新是记者听到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是中国海油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陆地相比,海洋石油开采不仅只是多了一层水,还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三高”特点。

  一位在海油工作过近30年的老海油人说:“简单复制一流公司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必须得靠自己再创新。总是跟在别人后面,难免要受制于人。”

  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海油人虚心扮演着学生的角色。但他们明白,自主创新才是最终实现自强的唯一道路。

  渤海油田油质为重质稠油,陆上油田的热采技术在海上根本行不通,海上稠油开发堪称世界级难题。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国海油首创了世界领先的海上稠油热采技术,可提高采收率5%。按渤海湾17亿吨稠油储量计算,相当于多采原油近1亿吨。

  从发现到建成一个海上中等油田,国际上平均要用五六年,而中国海油只要三年左右,为什么?

  中国海油独创的“优快钻井”给出了答案。在海上钻一口井一般要30天,而运用优快钻井技术却只用4天。这是什么概念?海上钻井,租用一台钻井船,每天需几十万、上百万美金。而缩短20天以上,意味着每口井的成本可降低上千万美金。这一技术在中国海油666口井上已经应用,仅此一项就节约92亿元人民币。

  海上采油不同于陆地,陆地可以通过多打井增加产量,但在海上建一座平台要四五十亿元。中国海油自主创新的海上油田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已开发近20年的渤海绥中36-1一期使用后,使这个老油田的日产量翻了一番。这项技术如果推广,按照渤海3000万吨的年产量计算,每年就可为国家多贡献300万吨油。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说,中国海油已形成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不仅在300米水深以内的技术和装备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能够在1500米的深水条件下从事勘探开发作业,并在积极筹备向3000米深水迈进。

  绿色能源成转型战略武器

  近日,中国海油第一个陆上风电场——内蒙古化德风电场和第一个海岸风电场——海南东方风电场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ER(核准减排量)双双获得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公约执行理事会签发,中国海油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的举措再度引来业内关注。

  作为中国海上能源开发的“国家队”,中国海油意识到,要增强能源持续保障能力,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而大力发展绿色能源、追求低碳发展成为中国海油转型的重要战略武器。

  中国海油是我国第一家将LNG引入国内的公司,通过近十年的经营,在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逐步构建起天然气大动脉,为沿海经济社会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福气”;通过大力发展LNG发电、城市燃气、汽车加注等业务,积极推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海油同样引领着行业风向。

  2009年7月,中国海油重组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动力电池行业。力神公司是国内发展绿色锂离子电池的龙头企业之一,相关产品稳居国际高端产品市场前五名。

  几年来,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内蒙古、海南、甘肃等地建设了陆上风力发电场,在山东、东北等地积极开发风力发电项目,风电产业正在全面铺开。截至2011年底,该公司共有内蒙古化德、海南东方、甘肃玉门和内蒙古二连浩特4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40万千瓦。

  在中国海油“新型能源产业体系”的蓝图中,不仅有油气开发,还有LNG、煤制天然气、风能、生物质能、动力电池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这些将成为中国海油能源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人民网-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