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6 05:25 来源: 经济日报新华社记者 隋笑飞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15日在京举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介绍了《规划纲要》的相关情况,并与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一道回答了记者提问。
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孙志军就《规划纲要》的编制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内容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孙志军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对《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由中宣部和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中央外宣办、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局、文物局等12个部门,成立调研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到全国24个省(区、市)进行了调研,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对《规划纲要》内容进行了反复论证和协调。《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了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反映了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经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要求。
孙志军介绍说,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具体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明确了九大重点工程,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
朱之鑫重点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问题。朱之鑫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朱之鑫介绍说,将重点开展四个方面工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状况;着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国家投入重点向基层、向农村地区倾斜,努力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朱之鑫指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培育现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国家将鼓励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推动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改变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并扶持重点文化企业海外发展。
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
问: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出台一系列文化发展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作用,在“十二五”时期如何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孙志军:这些年来,随着十六大确定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提出,中央高度重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实施的有关政策保障措施的制定和具体的贯彻。正是因为有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的实施,才使得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年均增长近23%,有大量的财政支出为我们五大惠民工程提供了支持。二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四是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主要措施有: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十一五”时期我们讲是不低于,现在,调整为高于;二是要进一步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三是要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
关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
问:请问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朱之鑫: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要特别关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点完善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文化权益,国家将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数字电影、每学期农村中小学生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目标;农家书屋工程,2012年力争实现行政村的全覆盖;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无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或设施严重不足的地市,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积极推动免费开放,并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和出版物的译制能力建设。
第二,要着力提高供给能力,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更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为便捷地享受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等。
文化部将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工作
问:近一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进一步的期待。请问文化部有怎样的安排?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最早是从博物馆免费开放开始的,至今已有1804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从2008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专项资金已达82亿元。
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意见》,并全面部署免费开放工作。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拨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约为18.2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3月至10月,全国各级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人次514.45万,比2010年全年增长19.7%,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4.27亿,比2010年全年增长30%。
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部将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将免费开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对免费开放的制度设计研究,科学制定免费开放工作方案,保证免费开放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是通过推进免费开放工作,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逐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是认真总结各地创造的经验,树立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典型。
四是在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推进文化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问:请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什么考虑?
励小捷: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工作层面上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体分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部分。
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十一五”时期,国家文物保护投入大幅增长,仅中央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就达140.2亿元,是“十五”期间近10倍。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这个目标,基本建成我国文物保护理论体系、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博物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参与体系、传播体系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国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11年,国家制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措施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和保护工程;启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试点建设工程等。
“十二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重点有六个方面
问:近年来,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备受关注。请问,“十二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十一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逐渐成长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数字出版的发展重点有六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二是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游戏、电子书、精品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力扶持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渠道和载体的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的空间。三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市场。数字教育与手机出版将是未来数字出版的最大“金矿”,这两个消费市场的培育是数字出版的重中之重。四是大力建设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总署将通过建设8—10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共同发展。五是构建公共数字出版服务体系。组织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少数民族文字、盲文、学术文献和科普教育的数字出版产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数字出版产品推广;依托“农家书屋”,加快“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步伐;大力开展“全民数字阅读活动”。六是积极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
五举措推动我国出版产业快速发展
问: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上市出版企业涌现出来,请介绍一下“十二五”期间如何通过上市融资等手段,进一步推动我国出版产业快速发展?
邬书林:推动出版企业上市融资是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总署将综合运用推动上市融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以及强化科技支撑等手段,真正实现出版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有计划地推动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选择那些真正转企改制到位,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上市,重点推动那些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上市,推动外向型发展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出版企业上市。二是实现重大项目带动。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在关系行业发展新平台、解决发展瓶颈、难点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加快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建设。四是加快培育骨干企业。鼓励出版传媒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新闻出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建设国家出版传媒主力“舰队”。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引导新闻出版业加快内容形式、出版形态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产业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电子纸和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问:“十一五”时期全国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已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现在提出要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请问在边远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有什么意义?“十二五”期间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是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在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信息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系统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能够免费提供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服务;二是能够提供应急广播和综合信息服务,下一步还要逐步将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纳入服务内容;三是能够提供电话入户服务;四是具有定位加密功能,能够确保服务精准化、确保安全;五是装上3G模块以后还可以实现无线上网,从而实现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和互联网应用三网融合。
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成立卫星直播管理中心,全国21个省(区、市)的1.1万个乡镇建立了企业销售服务网点,覆盖用户超过2500万。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要达到99%。为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广电总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农村家庭覆盖任务:2012年达到5000万户,2013年达到1亿户,2014年达到1.5亿户,2015年全面完成2亿户农村家庭覆盖任务。这一工程完成后,将大大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水平,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基本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五方面工作促进我国从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转变
问:近几年,我国影视创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从数量上看已经成为影视大国,十分令人鼓舞,但电影电视剧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请问“十二五”期间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影视创作繁荣和质量提升,实现我国从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的转变?
田进:2011年,我国生产电影故事片558部,电视剧1.5万集,电视动画片突破4000小时,从数量看,我国已经是广播影视大国。但从人民需求、时代要求和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求来看,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切实加强影视创作工作,我们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一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抓好重点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继续扶持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以及工业、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等创作生产。二是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以提高原创能力为根本,进一步完善选题策划、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组织保障等机制,着力扶持原创精品创作生产。三是要以真实可信为生命,以导向正确为灵魂,发挥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史为鉴、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四是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以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为推动力,加强影视创作引导,着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开展积极健康的影视批评。五是要以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加强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为影视剧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