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春节后大豆市场供需紧张(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7 07:4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春节后大豆市场供需紧张(图)

  

春节后大豆市场供需紧张(图)

  

春节后大豆市场供需紧张(图)

  

春节后大豆市场供需紧张(图)

  春节过后,在全球金融形势回暖以及天气因素的助推下,内外盘大豆均摆脱前期低位震荡区间,迎来一波凌厉的上涨行情。前期,南美持续的燥热天气对大豆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各家分析结构接连下调南美产量,促使市场为大豆补充天气升水。而美国大豆出口以及国内压榨情况亦是牵动豆类价格的关键因素。美国农业部2月供需报告即将在本周出台,报告中对于以上项目的调整将指引后市大

  豆价格运行方向。此外,国内油脂产业政策将在中长期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天气导致大豆减产

  近期,南美天气问题备受关注,主要是市场担忧前期的燥热天气对南美大豆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导致最终产量大幅下滑。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分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同时两国也是全球大豆市场中重要的供给方。

  美国农业部(USDA)供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12年度巴西的大豆出口量或超越美国,成为新一代全球最大出口国。去年10月份,南美降雨充裕,土壤墒情良好,巴西和阿根廷两国陆续进入大豆播种期。但是,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温度持续低于正常水平,拉尼娜天气经过数月的累积终于在11月下旬以后发作,导致巴西南部地区以及阿根廷全境降雨稀少,整个12月份上述地区都处于大范围干旱之中,加之土表温度亦较往年偏高,从而加速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持续的燥热天气已经对玉米作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大豆作物亦造成一定影响。

  鉴于南美糟糕的天气情况,油世界、Agronsult等机构纷纷下调南美大豆产量预期。其中,著名油籽分析机构油世界预计2011/12年度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分别为7000万吨和4650万吨,均较1月预期下调200万吨。但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拉尼娜现象有所缓解,南美大部尤其是前期干旱地区降雨量增多,土壤墒情逐渐恢复。而且,在1月的最后一周里阿根廷大豆产区出现大范围降雨,降雨量多在50毫米以上,土壤墒情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正处在生长关键期的大豆作物。1月中下旬至3月阿根廷大豆进入关键的开花以及灌浆期,此时的降雨情况将对最终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气象机构INTA的预测,2~3月阿根廷降雨量将恢复甚至略好于正常水平,有利于缩减大豆最终产量的损失。美国农业部在1月报告中共下调南美两国产量250万吨,预计即将出台的2月供需报告将继续下调南美的产量预期,但下调幅度或受到近期有利降雨的限制,预计在200万~300万吨左右。

   南美减产大豆供给紧张

  世界大豆供给将因为南美产量的减产而略显紧张,由此产生的供给缺口或将挤压部分南美大豆期末库存。虽然1月报告中共下调两国产量250万吨,但是两国出口量仅微幅缩减50万吨,供给的差额部分全部由挤占期末库存而来,可见南美大豆庞大的期末库存对于减产起到了较为有效的缓冲作用。

  虽然市场预计南美大豆减产将引发全球大豆供给紧张,从而提振美豆出口,但南美两国期末库存的缓冲效应将减弱南美减产对于美豆出口的促进作用。

  1月报告中巴西和阿根廷两国本年度大豆预期期末库存总量接近4000万吨,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从库存消费比来看,2011/12年度南美大豆的库存消费比为30.6%,已是十年来仅次于2008/09年度的第二低点,说明南美大豆的供给趋于紧张。新年度南美大豆开始播种以来美国农业部对于南美两国期末库存的多次调整中,巴西大豆的库存消费比由10月份的25.3%一路调降至22%,特别是在1月报告中一次性下调2%,而上一年度的库存消费比为32%,两个年度之间相差10%。

  目前,巴西大豆期末库存中可被挤压的部分已相当有限,预计2月报告中不会对巴西大豆的期末库存连续做出较大调整。而10月以来的各期供需报告中,对于阿根廷大豆的期末库存预估则始终保持稳定,库存消费比维持在44%上下,远远高于巴西大豆,而且从绝对数值来说,阿根廷的大豆期末库存预计为2240万吨,相较巴西大豆高出500万吨,并且从历史情况来看,目前阿根廷大豆的库存消费比处于历史偏高水平,因此阿根廷大豆的期末库存尚有较大调整空间。

  根据美国农业部每周发布的出口销售报告,截至1月26日当周共出口大豆36.84万吨,本年度累计出口销售2632万吨。而USDA在其1月供需报告中做出的全年大豆出口销售估测为3470万吨,目前已完成销售计划的75.8%,但这一销售进度仍然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以及五年均值。

  2011年欧洲债务问题不断深化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并向实体经济以及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从而拖累欧洲以及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期,日前世界银行将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期由1.8%调降至负0.3%,将全球经济增长率大幅下调至2.5%。对于未来经济的悲观预期亦使得世界大豆市场难现热络。自去年10月USDA在每月发布的供需报告中,连续4次下调世界主要大豆进口国进口总量预期,累计下调幅度达到122万吨,其中主要包括欧洲以及日本的需求萎缩。

  此外,世界大豆主要供给国巴西则通过降息等多种手段促使本国货币雷亚尔贬值,提高巴西大豆在世界市场中的出口竞争力,美国大豆也因此受到强大冲击,市场份额遭到挤压。美国大豆自10月份集中上市以来,销售数量始终未能有效放大,销售进度一直落后于往年。10月至次年3月通常是美国大豆的主要销售时段,目前美豆的销售进度仍落后五年均值4个百分点,因此预计美豆出口预期的上调空间有限,甚至存在下调的可能。

  美国压榨水平制约大豆需求

  影响美豆需求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即为美国国内的压榨需求。根据美国国家油籽加工协会(NOPA)的数据,9~12月美国国内大豆压榨量仅为5.38亿蒲式耳,这一压榨水平为本世纪以来的第二低位,仅高出2008/09年度210万蒲式耳。美国农业部给出的2011/12年度压榨预期量为16.15亿蒲,截至12月已完成33.3%,这一压榨进度稍稍落后于5年均值以及去年同期水平。美国国内压榨需求低迷,主要是由于其国内压榨利润持续在低位徘徊,限制了美国油厂的加工热情。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每周压榨报告,按照压榨产出比例计算,油粕与美国1号大豆之间的价差长期在0~0.65美元/蒲式耳的低位区间内震荡,压榨企业的加工利润微薄。自去年12月末压榨利润略有恢复,截至1月26日当周油粕与1号大豆之间的价差已扩大至0.83美元/蒲式耳,压榨利润的好转有利于提高美国油厂的加工意愿。因此预计2月报告中,美国农业部或维持美国国内压榨量在1月报告水平。

  豆油在其工业应用领域的需求状况,亦对美国国内大豆压榨情况产生着重要影响。豆油制生物柴油是豆油工业应用中的主要方向,美国政府对于生物能源的扶植政策以及国际油价的波动都会在生物柴油加工产业的生产意愿中得以体现。

  2005年以来,美国生物能源产业跨越式的发展得益于美国政府对于生物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植。美国政府于2005年推出“可再生能源标准”(RFS),其目的在于减少美国对外的原油进口依赖,同时提高其国内的能源供给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以实现能源组合多样化。

  此后,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RFS的指导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应政策措施,以加快其国内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有关豆油制生物柴油产业主要的优惠政策包括,每生产1加仑农业生物柴油补贴1美元的税收减免,该项政策于2005年正式实施,在2011年底到期结束,其间2010年暂停一年。RFS实施后,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豆油数量开始快速攀升,所占比重连创新高,2007/08年度豆油工业用量达到147万吨的阶段性高点,此后经过两年的休整,2010/11年度豆油工业用量重回升势,虽然补贴政策到期解除,但目前原油价格高企仍支撑豆油制生物柴油产业继续发展,美国农业部预计2011/12年度将达到163万吨的历史新高。

  虽然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豆油数量不足总产量的两成,但其对豆油总需求的影响较为明显,采用2000/11年度以来豆油工业用量与美国国内豆油总需求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得到两者的相关性系数为0.465,可见这一豆油新兴工业产业对于豆油的需求进而对美国国内大豆压榨量的影响将不可小觑。但是,美国生物柴油产业在选择基础原料油脂的过程中,豆油的比例大幅下降。

  截至2007年美国生产的生物柴油绝大部分来自豆油,2007年RFS2的出台激发了生物柴油的生产热情,其原料来源范围越发广泛,进口加拿大菜籽油、玉米油以及动物油脂更多地加入到生物柴油的生产中,豆油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80%下降到2009年的49.2%,此后保持在50%左右。生产成本在原材料选择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豆油与其它油脂的替代联动作用不仅表现在食用油脂领域,还反映在工业应用方面。大豆与其他油籽的联系亦通过下游产品变得更加紧密。

  豆农种植意愿并不乐观

  2012年美国豆农的种植意向仍难言乐观。大豆与玉米之间的争地现象由来已久,而近年来伴随着工业乙醇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本土的玉米需求量激增,不断抬高玉米价格,玉米的种植收益也因此好于大豆。2011年种植意向的天平再次向玉米倾斜,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也挤占了部分原属于大豆的播种土地,根据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2011/12年度美国大豆的种植面积最终为7500万英亩,相比2010/11年度的7740万英亩减少3%。而下一年度即2012/13年度的种植意向在3月后才能逐渐明朗,去年3月末大豆与

  玉米的比价关系为2.14,截至上周五收盘大豆与玉米的比价为1.96,下一年度的种植意向的争夺中大豆很难占得优势,这或将成为接替南美天气问题的下一个炒作热点。从世界大豆市场供需的角度考虑,目前大豆供给仍较为宽裕。2011/12年度北半球大豆播种面积萎缩,而且在作物生长期美国产区遭遇高温干旱天气,致使北半球大豆减产明显。南美大豆的播种面积虽然创下新高,但长期的燥热天气已威胁大豆单产,最终产量或不及上一年度。但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以及下游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这使得全球大豆各主要需求国的采购意愿下降。按照USDA1月供需报告中的数据计算,2011/12年度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为24.5%,仍处于历史偏高水平,即使南美产量再向下调整400万吨,库存消费比仍将保持在23%左右。

  国内库存制约豆价上涨

  国内庞大的港口大豆库存仍是豆类价格上行的阻力因素。据中国汇易网数据,截至目前,国内港口大豆库存为663万吨,按照全年5000万吨的进口大豆压榨量计算,平均每月消耗416万吨,目前港口大豆数量远高于月平均消耗量,国内进口大豆的供给宽松,限制国内豆类商品价格上涨空间。

  国内压榨行业面临结构性调整,新兴小品种食用油或将挤占传统的豆油以及棕榈油的市场份额。去年12月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将未来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方向定为: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而且在规划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国产油料产油量所占比重应超过50%,此外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0.95亿吨以内。

  国家粮油中心预计,2012年国内大豆压榨产能将继续增加1200万吨,总产能将达到1.25亿吨,我国大豆压榨行业正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按照规划发展目标,至2015年国内将淘汰落后大豆压榨产能3000万吨左右。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高度依赖进口大豆,根据粮油信息中心数据,预计2012年国内大豆压榨量将达到5900万吨,其中5500万吨是进口大豆。未来大豆压榨产业或将面临再一次的重大结构调整,而中国是世界最大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到世界大豆贸易量的六成左右,若中国大豆进口发生重大转变,将直接转变世界大豆贸易格局。

  根据以上分析,美国农业部的2月供需报告或将继续下调南美大豆产量,但南美两国的期末库存仍将对南美的减产起到缓冲作用,最终对于美豆出口的提振效果或十分有限。但美国国内油厂压榨利润好转,美国国内大豆压榨量或保持稳定。

  此外,近期市场对于中国领导人访问美国期间或再次签订大豆进口大单寄予较高希望,但在国内大豆供给宽松,油厂压榨利润依旧不理想的情况下政策性大举采购的可能性较小。因此,2月报告或对豆类市场中性至略偏利多,在3月巴西大豆上市前豆类或仍保持震荡偏多思路。

  (作者系新湖期货分析师)

  (责任编辑:刘阳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