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产影片没必要海外镀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00: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把中国现当代最牛的小说之一《白鹿原》拍成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那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不过在刚刚结束的柏林电影节上,跌跌撞撞地去参赛的《白鹿原》,最后只获得一个安慰性的技术奖项,这多少有点让人失望——即使在柏林电影节上,观众看到的也是一个被删减20分钟后的160分钟的版本,也许,这样的删减已经让故事支离破碎,站到世界的范围内,那些对中国现当代历史不甚了解的外国观众,根本看不懂《白鹿原》。

  但我依然非常期待电影版的《白鹿原》。只是,我对如《白鹿原》一样的中国电影急赤白脸地冲向海外电影节镀金感到遗憾。

  来自经济的焦灼,

  贷款利息每天3万元

  《白鹿原》原本可以不去参加柏林电影节的。

  这部根据中国最伟大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此前送审已经超过半年,但仍然没有过审的消息——即使电影《白鹿原》已经出现在柏林电影节上时,电影局相关人士仍然明确表示该片没有通过审查,按照相关规定,未过审参赛国际电影节,将被严厉处罚。

  但身在柏林的《白鹿原》剧组,给出了含糊的回答,据说参赛柏林得到批准。也就是说,《白鹿原》目前没有过审,只是得到了某种非正式许可参赛,说是急赤白脸地参赛并不为过。

  《白鹿原》冒着违规的风险参赛,图的是什么?其实是想通过海外获奖来获得国内观众的认可和期待,说到底,是去镀金,是为此后的市场营销增加砝码。毕竟,柏林电影节的认可,对国内的电影观众也是一个小广告,更何况,王全安导演之前的作品在柏林受到广泛认可,剧组十分期待柏林电影节认可王全安的新作品《白鹿原》。

  《白鹿原》来自经济方面的焦灼和压力很大,现在大片的资金很多来自银行贷款,王全安说过,《白鹿原》贷款的利息每天是3万元,《白鹿原》冒着违规的风险参赛柏林电影节,是“妥协”,向市场妥协,想乘着柏林获奖的东风尽快上映,尽快回收资金。

  《白鹿原》带着一个安慰性的技术奖项回来,可以说柏林之旅是失败之旅,更明确地说,这次镀金之旅不成功。假设《白鹿原》在柏林获得最佳影片大奖,那么其镀金的成色有多大呢?以我看来,这样的镀金没有必要。以王全安为例,其之前的作品《月蚀》《惊蛰》《图雅的婚事》《团圆》都在不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许多奖项,但从国内到国外,有多少普通观众看到过这些影片?这样说不是否认王全安导演的能力,王导的这些作品艺术水准无可非议,我对其新作《白鹿原》也是非常期待,只是,这种镀金途径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而言没有什么用处。

  没有自信的国产片,

  先要自练内功

  许多国际电影节,虽然号称国际,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当地的文化视角,即使是柏林电影节,这个青睐了王全安、张艺谋等多位中国导演作品的电影节,也无法参透中国文化,最深刻认同、理解中国文化,还是中国观众。如《白鹿原》这样的题材,让老外搞清楚“土改”这样一个词语太难了,国外观众看不懂《白鹿原》很正常,国外人不理解的那些东西,恰恰能够说到中国观众的内心深处。在这样的境况下,非要去国外电影节镀金增强在国内上映的信心(毕竟中国电影最主要的观众还是在中国),恰恰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

  国产片的不自信,不只是体现在《白鹿原》,被称为中国最牛导演的张艺谋,早年间也是通过多次的获奖奠定了当代第一导演的位置,而新生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其名声更多来自于海外对其作品的认可。

  这种不自信,在中国影片多次冲击奥斯卡的过程中表露无遗。前段时间,张艺谋作品《金陵十三钗》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引发的热炒,便是一个例子。其实,奥斯卡类似于中国的金鸡奖,只不过人家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更强大,所以人家的奖貌似很强大。中国电影界迷信奥斯卡,连《金陵十三钗》竞争奥斯卡提名,也被部分媒体混淆成“已经获提名,在竞争最终奖项”的态势。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电影工业,产生不同的电影,想通过在别国的电影节上镀金促进中国电影的强大,是非常不现实的,唯有自练内功,才是中国电影强大的现实之路。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