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丝绸路上的医学大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04:26 来源: 经济日报

  2月9日下午,瑞雪覆盖兰州。著名骨科专家、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院士家狭窄的客厅,被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记者挤得转不开身。大家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了感人的一幕:玉树地震中受重伤的藏族女青年乐松拉毛,在葛宝丰的悉心救治下得以痊愈,她专程从青海老家赶来,给葛宝丰献上洁白的哈达,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位藏族“伤友”斯塔对葛老的问候。她激动地对记者说,“是90多岁的葛爷爷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西北缺医生,患者需要我雪中送炭”

  1947年来到甘肃兰州,1949年成为一位人民军医,65年过去了,如今已经93岁的葛宝丰像一株红柳,把根深深地扎在大西北的群山戈壁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我国现代骨科医学的落后状况,葛宝丰立下誓言:“骨科技术国外有的,中国一定要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要敢于攀登。”

  上世纪50年代初,循着抗美援朝战场的呼唤,葛宝丰迅速开展了带血循环骨移植研究,挽救了无数志愿军伤员生命。此后,他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显微外科断肢再植术研究,研制出V形钉和梅花髓管内针,突破了断肢再植的技术瓶颈。1965年,由葛宝丰指导的全国第二例断臂再植手术获得成功;1988年、1990年,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创造了接活连体热缺血36小时下肢再植的世界纪录,成为60年来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10指断指再植手术,轰动世界……

  “科研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人民需要的课题上。”这是葛宝丰遵循了65年的信条。

  甘南藏区曾是大骨节病高发区,年过花甲的葛宝丰带领医疗队深入高海拔藏区,经过2年的病理学调研,总结出有效的防治办法,使发病率下降到1%以下。1987年,国际骨科会议在兰州总医院召开,10余位世界著名医学大师高度评价葛宝丰的研究成果,美国著名脊椎外科专家雷朴称赞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医学大树”。

  粉碎性骨折碎片复位和固定曾是一项长期困扰世界临床医学的难题,传统的单钢板对Ⅲ度以上粉碎性骨折“很无奈”。葛宝丰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内固定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18万患者从中受益。1998年,这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奖。

  兰州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副所长陈克明告诉记者,葛宝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敏锐地发现,骨质疏松必将成为一个影响全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并组织大家开展研究。现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经成为兰州总医院的一大特色。

  从医以来,葛宝丰自主创新完成57项重大医学成果,其中6项国内首创,4项世界独创;编著骨科、外科专著8部,发表论文近500篇。1999年,80岁高龄的葛宝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捧读葛宝丰的这份科研学术清单,记者不禁问他,听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请您去,但被您拒绝了。在那里,您很可能有机会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葛宝丰却说,“我去过北京的大医院,那里的医生很多,不缺‘锦上添花’的人。西北缺医生,患者需要我‘雪中送炭’,我要为这里纯朴的人们多干些事。”

  “医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辈子”

  葛宝丰牵挂着纯朴的西北人民,那里的各族患者更忘不了葛宝丰的大医精诚。

  谈起65年的行医心得,葛老的话质朴得令记者心头发烫:“作为医护人员,仅仅把病人当作亲人是不够的,只有当作自己,才能真切感受病人的痛苦,因为自己不会害自己。”

  葛宝丰说,每当看到贫困患者将一张张皱巴巴的钱数了又数的情景,他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受。因此,他给身边的医生们定下规则:要用最廉价有效的药品和精湛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

  1993年,陇南农民王林斌患上骨股头坏死,去过的医院都说必须置换股骨头。做手术不仅费用很高,而且手术后也不能再干体力活。后来,王林斌找到了葛宝丰。根据病人的情况,葛宝丰对王林斌实施了融合保守治疗。两年后,王林斌托人给葛宝丰捎来一大袋土豆,一向不收病人礼物的葛宝丰破例收下了这份礼物——因为这说明,王林斌能够下地干活了!葛宝丰常对弟子们说,“医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辈子。”

  坐在记者对面,家住嘉峪关市的28岁女青年王锦对自己14岁时来兰州治病的记忆就是一路上爸妈都在哭。那时,她的一条腿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恶性骨巨细胞瘤必须截肢,否则性命难保。葛宝丰收治了她并为她做了手术,术后王锦恢复了健康。“是葛老救了我们全家啊!”王锦的母亲边说边流泪。

  55岁的壮汉周刚讲起12岁时遭遇车祸的情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当时,别的医院都说没救了,家里人把我送到兰州总医院,昏迷12天,最后是葛老把我救了回来。这么多年,我和好多病友常联系,说起葛老没有不佩服的。从没听说过他收病人红包,都是他为困难病人掏钱。我想,论医术医德,白求恩也就是这样吧!”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38岁的藏族同胞斯塔全身16处骨折,生命垂危,被空运至兰州总医院抢救。正在住院治疗腰伤的葛宝丰知情后,迅速同16名专家一起会诊,制订抢救方案。康复后的斯塔得知救命恩人是当时91岁高龄的葛宝丰院士时,这个坚强的康巴汉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兰州总医院政委张柯平的话掷地有声:“葛老行医65年,救治患者17万人次,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和纠纷,没有接受过一次患者的好处和红包。就是那一袋土豆,葛老后来也给病人寄了钱。”

  “让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比什么都重要”

  1976年,一位女患者住进了兰州总医院,她是来实施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的。此时,正值盛年的葛宝丰率先开展的淋巴管再生基础研究已进行到关键时刻,而这个手术机会他已等了15年。手术一旦成功,将填补国内淋巴管显微外科技术的空白,学术价值不言而喻。青年医生刘兴炎当时说啥也没想到,葛老把这个“天赐良机”让给了自己。那一年,葛宝丰57岁,刘兴炎27岁。

  就是这个在医学界产生轰动效应的手术,奠定了刘兴炎攀登医学高峰的基石。如今,这位参军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卫生兵,在葛宝丰几十年的精心培育下,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显微外科专家。

  在弟子们心中,葛宝丰就是粗壮的树干,为绿叶新枝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他总是把最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把成名的机会无私地让给我们……”说起件件往事,刘兴炎、文益民、甄平这些已功成名就的专家都十分动情。

  文益民记得,1981年8月,第一届全军骨科学术交流会在兰州举行,作为大会主持人,葛宝丰把8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课题全部安排给科里的年轻人,自己没有宣读一篇论文。文益民说,如果葛老在学术科研中埋头行走,应该早就是院士了。

  1987年,第四军医大学本科毕业生甄平报考了葛宝丰的研究生,但又对兰州的科研条件犹豫不决。葛宝丰闻讯后立即赶到西安,给他讲西北骨科事业发展的前景。葛宝丰渊博的学识、敦厚的作风打动了甄平。如今已是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主任的甄平说,“当初我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但葛老的为人品质与治学精神坚定了我留在大西北的决心。”

  兰州总医院院长尹强告诉记者,葛老已为全国军地培养专业人才600余名,其中34人成为医院院长或骨科主任。

  说起自己带出的这一批批学生,葛宝丰说,“科学不是一个人、一代人的事业,给青年人成功的机会,让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比什么都重要。”

  葛宝丰说,他如今每天仍举着放大镜,关注世界骨科医学的最新进展,为弟子们“帮帮忙”。闲暇时,他也练练字,在记者们的簇拥下,他挥毫写下4个大字:“中国崛起”。

  从葛宝丰家走出来,天已擦黑,他80岁当选工程院院士后撰写的几句感言仿佛大写在渐暗的天幕上:“我年逾八十,蹒跚意呆痴,吐丝丝绸路,直到丝尽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