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04:26 来源: 经济日报

  在今年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对我国影响尚存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更需从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出发,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切实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此来谋划未来就业事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是我国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它在总结“十一五”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十二五”就业形势,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未来就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好新时期尤其是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就业工作,需按照规划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面临的紧迫形势和任务,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

  在刚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实现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十分不容易。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今年乃至今后几年我国就业的压力会更大。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三是就业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都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也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今年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对我国影响尚存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更需从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出发,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切实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此来谋划未来就业事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的不断提高。

  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要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要加快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战略。尤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使其真正成为就业的最大容纳器。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每一个单位的GDP产出,服务业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我国服务业现在吸纳劳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服务业发展滞后有关。要广开服务业就业渠道,注重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及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与此同时,要稳步实现产业升级,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时兼顾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保持稳中有升;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还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结构调整,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联系到扩大就业的实际需要,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关键应重点做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培训等工作,以人才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来适应、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快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三是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强化职业培训,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执笔:杨永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