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伊朗人敏感时刻大谈尊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14: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伊朗声势浩大地纪念伊斯兰革命胜利日33周年,到高调宣布在核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从被传在亚洲多国针对以色列目标搞炸弹袭击,到释放出给欧洲断油的混乱信息,整个2月中旬,伊朗都处于国际政治的风暴眼中,好像战争阴云已经笼罩了这个有着 “欧亚陆桥”之称的“另类”国家。就在这个敏感时期,《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德黑兰、伊斯法罕等伊朗城市。在与伊朗各界交流后,记者发现:美以动武威胁在多数伊朗人看来只是“舆论战”。而一名伊朗外交高官的回答更为强硬,他说,伊朗不希望有任何战争,但“在尊严与屈服面前,伊朗人只能选择尊严”。

  城市显萧条,市民却从容

  2月11日是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日,《环球时报》记者在德黑兰目睹了号称两三百万人参加的反美集会。不断呐喊的人群显得非常狂热,场面有些混乱,但离场时群众又井然有序。人口近1600万的德黑兰,是西亚最大、全球第19大城市,但被西方制裁了30多年,这个文明古国的首都显得有些萧条:离机场不远的霍梅尼墓修了十多年,仍只完成了一半;马路多是双车道;最繁华商业区多数是百余平方米的商铺,商品种类也不多;大多数街道两旁都有明沟,淌着山上雪水或污水:路上跑的汽车基本都是些中低档车。对习惯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中国人来说,这些街景很容易让人想起15年前的中国。

  虽然物质上看似匮乏,但德黑兰民众却显得淡定、从容:在市北的厄尔布尔士山,许多人在滑雪嬉戏,山顶欣赏城市全貌的茶餐厅里人满为患;上下班高峰的街道拥堵程度比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加油的车辆一字排开上百米,但没有人加塞;各个博物馆里游客熙熙攘攘,偶尔还能见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电影院外常能看到排队进场的观众。在伊朗第二大城市伊斯法罕,傍晚的闹市区路人摩肩接踵,不少商店生意还不错。德黑兰司机阿里对记者说:“制裁下的生活虽然很难受,但我们伊朗人早就习惯了。”

  在伊朗“革命日”前一天,巴列维王宫免费开放,许多当地人来参观1979年霍梅尼革命时被推翻的老国王的故居。一名德黑兰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伊朗人多多少少有点怀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伊朗的全盛时期。不过,当问及是否愿意回到巴列维王朝那种西化、与欧美国家亲密无间的时代时,他和身边的人都迅速回答:“不!”

  在遭到排斥的西方元素中,美元是个例外。由于伊朗货币里亚尔在贬值,加之不能刷任何国际信用卡,不少商家都愿意收美元现金。德黑兰货币兑换点很少,2月中旬美元兑里亚尔的官方汇率是1:1.21方,但在记者购物时,当地商家通常都以l美元换1.7万里亚尔来折算商品价格。而商品价格在德黑兰显得相对很高。1公斤羊肉约卖25美元,干巴巴的馕每个l美元,而德黑兰普通人的月薪不过300美元到500美元。据当地人讲,伊朗实际失业率已高达20%,通胀率40%,都比官方公布的数据要高不少。

  (责任编辑:林秀敏)

  

  “我们只能选择尊严”

  距德黑兰市区20公里,坐落着由伊朗总统直接管理、号称“伊朗硅谷”的帕德布科技园。据统计,人口约7500万的伊朗拥有2300多万网民,在世界上排名第32位,每年刊发的科技论文数量排世界第12位,专利数量为第26位。这些数据使总统内贾德在“革命日”上的讲话底气十足,“伊朗是世界上重要的科技大国”,“几天之内将宣布重要核进展”。

  伊朗总统的高调声明顿时让国际舆论炸开了锅,纷纷猜测伊朗的重要核进展。第二天,在帕德布,《环球时报》记者追问伊朗科技官员马基德,他有些激动地表示:“为什么美国、以色列有那么多核武器却没人追问,伊朗和平利用核能就被质疑呢?”4天后,伊朗果然高调宣布取得重大核成就,即制造出新型离心机并自行生产核燃料棒。主管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事务的伊朗副外长阿布杜拉希扬第一时间对《环球时报》记者谠,伊朗核计划是和平行动,没有违反相关国际法。现在美国和以色列媒体炒作伊朗核计划,是想对伊朗施加更大的压力。这名副外长强调:“在尊严与屈服面前,我们只能选择尊严。”他说,中国与伊朗对西方的殖民有共同的痛苦记忆,应该明白捍卫民族尊严的意义。

  回想“革命日”集会现场,一望无际的人群中,除了霍梅尼与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画像外,还能看到很多标语写着“打倒美国”、“打倒以色列”。在约4个小时的集会中,这两句口号喊得震耳欲聋。在德黑兰,记者多次问伊朗官员、媒体人、学者、普通老百姓,为什么伊朗显得那么全面反美?得到的回答出奇的一致:“我们是独立有尊严的国家!”

  看到这些场景,陪同的伊朗外交官法卡西解释了伊朗人为什么那么反西方。他说,旱在波斯帝国时期,伊朗入就曾抵抗罗马帝国的入侵。两千多年来,虽然伊朗曾遭受过很多次外敌入侵和征服,但伊朗人的威胁主要是西方。加之霍梅尼革命后的伊斯兰崛起,伊朗更希望摆脱美国消费主义、资本主义、世俗主义的霸权。伊朗人并不仇恨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化,但反对西方尤其是美国那种居高临下、预设立场式的谈判与教训。

  《环球时报》记者在伊朗采访期间,在格鲁吉亚、印度和泰国还发生了针对以色列目标的爆炸事件,以色列指责是伊朗人所为。在伊朗外交部,一名参赞私下气愤地表示,这明显是以色列的“苦肉计”,他们以前常这么做,为的是打造悲情,制造伊朗与中东国家的紧张关系,强化西方对伊朗的政治压力。

  在伊朗,除了反西方的呐喊,也能听到另一种声音。“革命日”当天,有数十万伊朗人清晨8点时就来到自由广场,表达对 1979年革命的纪念与感怀,但半数人听到一半就退场了,有人说这是对总统内贾德 “吹牛”的抗议。在伊斯法罕闹市区,有一对年轻情侣走近《环球时报》记者,悄声用英文说了两遍:“这里没有自由!”然后暗暗做出V字手势后快速离开。在随后采访伊朗国家电视台时,记者问英语新闻部主管艾玛德,“革命日” 集会时内贾德总统演讲未结束,就有不少民众离场,作为国家电视台,是报道这个真相,还是选择向世界传达伊朗人民团结一致的画面,艾玛德有些激动地说,画面就在那里,观众自有判断。同时,他认为西方媒体的报道理念有很强烈的双重标准。

  据一名伊朗学者讲,伊朗国内反对派的比例犬概有l%到2%,其他都是政权内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两者主要差异是对西方的态度,共识则都是维护伊朗体制。 1997年,改革派的哈塔米当选总统,提出与美国的“文明对话”,一度缓和了伊美关系。但“9-11”事件后,小布什总统迅速将伊朗划为“邪恶轴心”,否认伊朗选举的合法性,指责伊朗庇护“基地”组织支持巴基斯坦“恐怖主义行为”,这等于扇了以哈塔米为首的改革派一个耳光,伊朗国内保守派趁机上台,伊美关系急转直下,恶化至今。

  伊美关系恶化最直接的受害者还是伊朗的普通民众。英国《独立报》日前在一篇题为《制裁只能深化伊朗危机》的文章中分析说:“将伊朗妖魔化只能说明,以色列及其盟友美国对伊朗政权更迭而不是德黑兰核计划更感兴趣。”文章还提到,“制裁令伊朗人陷入穷困,50万儿童死于制裁”。

  (责任编辑:林秀敏)

  

  “美以不会愚蠢到向伊朗开战”

  “攻击伊朗的时刻到了!”2012年伊始,美国著名学术期刊《外交》刊发了以此为标题的长篇论文,斩钉截铁地认为“要么现在发动进攻,要么以后遭殃”。欧美对外发动战争向来遵循“兵马未动,舆论先行”,伊朗战争似乎真的要开始了。但在德黑兰,多数民众认为,美以对伊朗动武的口头呼喊多于实际动作,所谓“战争阴云”只是舆论战。一名生于美国、在伊朗工作的电视台主持人告诉记者:“美国不会那么做,那样做不符合常理。伊朗的位置现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会让整个世界陷入灾难,美以不会这么愚蠢。”

  在伊朗采访期间,伊朗外交部先后有两名副部长会见了《环球时报》记者。伊朗副外长兼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拉明·麦赫曼帕拉斯将对记者说,最多20年,美国就不再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但他们不会罢休,会继续强迫一些国家发生变化,这完全是对他国信仰与文化的不尊重。

  主管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事务的副外长阿布杜拉希扬说,2011年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可以视为继1979年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伊拉克民众反抗萨达姆、巴勒斯坦人民寻求尊严与独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伊斯兰民众觉醒运动。但美国没有意识到中东国家的社会觉醒,还想继续主导中东局势,干预各国内政,这势必会加重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伊朗反对这种干预,支持中东各国的自主改革。但不希望有任何战争。阿布杜拉希扬还说,伊朗核计划是和平的。欧美炒作伊朗核计划,是想压制伊朗的能源独立,制造地区的紧张氛围, “伊朗不希望战争,但如果有国家想入侵伊朗,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