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军策划空袭程序 行动成功依赖多人支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18: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美军战机在阿富汗投弹
美军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空袭程序,每次成功的空袭背后都有无数人在忙碌。
“兵马未动,空袭先行”是美军的传统,它经常能通过出其不意的精确打击,歼敌于千里之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年来,美军已形成一套完善的空袭程序,每次成功的空袭背后都有无数人在忙碌,准备工作或许早在行动数月前就已展开。根据目标是否在“计划内”,空袭程序也截然不同……近日,美国《大众机械》杂志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两类目标 程序有别
空袭目标不同,准备程序也不一样。有些固定目标如敌军指挥部和堡垒,对己方威胁很大,需要尽早处理。无论在阿富汗、伊拉克或者利比亚,指挥官们总会花掉大量时间,力争把行动细节安排得尽善尽美。另一类目标时隐时现、稍纵即逝(即五角大楼官样文章中的“时间敏感型目标”),它们可能是一伙经常改变藏身地点、疑似恐怖分子的武装人员,或是一辆快速行进的、运载着敌军头面人物的汽车。要消灭后一类目标,难度显然大得多。
当然,任何空袭的程序都可以概括为:获取信息-情报分析-做出决策-战机起飞-解决目标。随着信息战能力增强,美军如今已能在数分钟内完成整套程序,对于“捕食者”、“死神”等集侦察、攻击于一体的无人机来说,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更让敌人难有喘息之机。
这些都属于“粗线条”描述,至于策划空袭的具体细节,美军备有一系列名为《交战规则》的专门手册,详尽地规定了什么时机发动空袭,哪些目标不允许随意轰炸,谁又能下达命令……毫无疑问,这些内容都属于机密事项,但有心人仍可根据零散信息归纳出个大概。
计划内空袭:按部就班
计划内空袭是作为美军“联合空中任务”的一部分予以规划的;在冲突热点地区,常有值班战机24小时待命,一切都像上了发条的钟表般按部就班地运行。
A.拟定草案
这一步可以细分成3方面:确定目标、打击效果估算及初步确定方案。设计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谨慎,因为空袭不像对准某人开一枪那么简单,目标可能离平民很近……
B.附带损害危险评估
由专人根据情报部门发回的报告估算附带损害的危险,旨在尽可能地减少平民伤亡。根据任务的不同以及潜在附带损害的大小,空袭任务可能需要级别非常高的官员批准。
C.武器选择
空袭前,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武器数量与类型、战机数量与出动架次。假设目标是经硬化加固过的,美军更倾向于使用BLU-109钻地炸弹,确保穿透目标外层的混凝土。
D.信息支持
计划制订者向飞行员给出详细指导信息,内容包括空中交通管制、敌方防御火力等。
E.执行计划
战机起飞,直扑目标。途中,飞行员可能意外发现更有价值的打击对象,这时就需要临时改变计划。针对这种情况的空袭程序,请见下文的“时间敏感型目标”。
F.效果评估
空袭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如果是,任务完成,否则就需要继续重复同一项任务。
时间敏感型:先斩后奏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如果侦察机突然报告称,发现一支车队正护送高价值目标仓皇逃走,再完美的空袭计划也得暂时抛到一旁。在最紧急的场合,前线指挥官有权力不等待高层(有时甚至是国防部长)花较长时间核实并批准,而是直接“先斩后奏”。
A.寻找
侦察机出动,确定潜在目标的大致位置以及行动趋势。
B.盯上
侦察机启动全动态摄像头或其它传感器发现并锁定目标。
C.跟踪
侦察机尽量保持与目标的接触,不断向指挥部传送目标的最新活动情况。
D.决策
调用哪架战机?携带什么武器?为防止目标逃跑,指挥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决策。有时,空袭目标不在计划范围内,下达命令的较低一级指挥官要有承担责任的觉悟。
E.行动
命令下达,通常由距目标最近的战机实施行动。
F.评估
确定目标是否已被摧毁,是否需要发动第二次空袭。
(责任编辑: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