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看清美国"东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07:5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不久前美国宣称,其对外战略作了重要调整,重点向东转移,引起世人密切关注。关于这次调整,有各种不同的提法,如何才能确切地表达呢?为此需要对几个概念进行辨析。

  是“重心”还是“重点”?战略只有重点,而无所谓重心。从词义的角度看,在这里用“战略重点”较为确切。是“亚太”还是“亚洲”?美国人说的是亚太,但实际上主要是指亚洲地区。而亚太的范围则包括太平洋的东岸,与亚洲地区并不重合。美国强调亚太,是为了强化它的区域归属感,因为美国不属于亚洲,但属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明白,无论是亚太还是亚洲,“东移”的矛头所指,主要还是正在崛起的位于亚洲地区的中国。是“已经东移”还是“正在东移”?从目前情况看,“东移”的过程还没有完全完成,还有一系列措施有待推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过程的方向已定,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也已经显现。

  “东移”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冷战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在各个领域中进步迅速,“四小龙”、东盟国家、中国、印度等先后崛起,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地缘政治地位大大提升。在经济方面,包括中日韩、东盟10国和印度在内的大东亚地区已成为主要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之一,其经济总量、外贸总量、市场容量、外汇储备总量均超过美国和欧盟;在地缘政治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亚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日益提高,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加强。而与此同时,美欧受金融、债务危机的困扰,经济持续低迷,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分量相对下降,从而使亚洲的地位更为突出。其结果是,世界重心逐步从欧洲向亚洲转移。美国为了维系其在世界霸权和全球战略利益,需要适应这一重大变化,因而逐步加大对亚洲地区的投入,最终将战略重点转移至这一地区,这是势所必然的。世界重心的变化是美国战略重点东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他还有抢占亚洲市场,开拓产品出口,为经济纾困;制造外交亮点,转移国内视线,为选战服务等原因。

  不过,当前美国在国内和外部都面临诸多困难,推行“东移”,难以得心应手。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是牵制因素之一。经济上,金融危机非短期所能摆脱。这次危机,是制度性的危机,是长期寅吃卯粮、监管失灵的恶果集中爆发,不进行深刻的改革,经济是难以复苏的。社会矛盾加剧,占领华尔街行动的影响将长期显现。政治上正值大选之年,两党斗争激烈,不易形成共识。中东危局,是牵制因素之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伊拉克、阿富汗的撤退尚未完成,在中东又有燃眉之急。伊朗坐大,已成美国的心腹之患,叙利亚顽强反抗,美也苦无良策。在中东长期的苦心经营,却终酿成苦果。美要脱身中东,谈何容易。俄美矛盾深化,是牵制因素之三。普京的回归宣告两国关系“重启”无疾而终。美俄矛盾虽然不意味着两国将走向正面对抗,但带来的烦恼之多,是不能轻易摆脱的。欧洲债务危机像是一条长长的隧道,还看不到尽头,指望盟国的战略支援,注定只是奢望。这是牵制因素之四。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施行离间计,终究会被识破。这是牵制因素之五。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着利益共同性的牢固基础,挑拨离间可以起作用于一时,但不能长久。何况美国现在“重返亚洲”,明明是要挤占市场,损害有关国家利益,美国是否靠得住,他们难道不会明白过来吗?

  “东移”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转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的。对此应详加研究,妥善应对。首先要认识到中美关系的两重性。一方面,中美之间存在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即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美国霸权的矛盾。这是美国“遏制”政策的来由。另一方面,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不同,中国与美国之间,相互依存度很高,而且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在其他领域(如政治外交领域)也是如此。这是“接触”政策的来由。面对这一两重性,双方只有控制矛盾的发展,加大合作的力度,以期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毕竟“太平洋足够大”,回旋的空间还是有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外战略,这个战略不仅是面对美国的,也是面对全世界的。放眼全局、立足长远,目光不要仅仅限于“东移”,而是要放眼世界,不要仅仅估量现状如何如何,而是要立足于长期的目标,着眼于发展壮大自己(包括经济、军事、政治影响力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立我国外交战略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的次序,精心构建对我更有利的外交格局,独立自主地处理现实问题。在已有的基础上,发展同周边国家、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当前,要特别注意巩固周边,强化同金砖国家的合作,在G20机制、上合组织、10+1、10+3、中日韩自贸区等方面多下功夫。对于国际形势中的变化,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态,戒浮躁、戒冲动,冷静沉着,淡定从容,后发制人。老子曰:“上善若水”。要像水那样,“居善地”(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和处境)、“心善渊”(广阔的心胸和恢弘的气度)、“与善仁”(与人为善)、“言善信”(言论讲究信义)、“政善治”(办事有章法)、“事善能”(储备足够的能力以完成自己的事业)、“动善时”(善择时机)。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国际问题基金会特约研究员 裴远颖)

  (责任编辑:邵希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