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做朋友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2 08: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做朋友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图)

  1972年2月21日11点30分,尼克松刚下飞机,就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手相握。这个跨越最辽阔海洋的握手震撼了世界。新华社发

  

做朋友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图)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新华社发专家表示,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原则是合作与防范并行

  在国外,尼克松这个名字联系着“水门事件”,而在中国,它代表着第一个踏上新中国国土的美国总统。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他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一晃40年过去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一直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近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访问,为稳定两国关系作出了积极努力。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昨日表示,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回顾历史,该如何看待尼克松访华的意义?又该如何解读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呢?中国社科院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征昨日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尼克松访华对中美而言,都是战略性选择。自尼克松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既交往合作也大力防范。

  为什么是尼克松

  破冰之旅??

  

  尼克松是著名的“反共人士”,他为美国利益作出的访华举动不会引起太多争议。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反思对华政策,另外尼克松有意从东南亚撤军,抛出关岛主义,希望中国能为此作些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朝鲜战争,中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尼克松的访华无疑是破冰之旅,使得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具有历史性的转折意义。可为什么是尼克松呢?

  袁征表示,尼克松本人具备的特质使得他能成功访华。首先尼克松是著名的“反共人士”,他为美国利益作出的访华举动可以被国内理解,不会引起太多争议。

  1971年7月9至11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他随身携带两个任务:一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二是为尼克松进行预备性会谈。舆论都知道基辛格是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的,其实尼克松早已做好了一部分前期铺垫。

  1969年初,尼克松入主白宫,开展“均势外交”,希望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了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避免自身卷入越南式的战争。这一亚洲政策轰动了世界,被称为“关岛主义”。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反思对华政策,国内舆论方面有了松动;另外,美国陷入越战泥潭想要脱身,尼克松有意从东南亚撤军,抛出关岛主义,希望中国能为此作些努力。”袁征说。

  由于多年来的对立,中美双方没有太好的交流渠道,想真正改善关系,需要在访问安排和议程等方面有一系列铺垫,安排这个历史性的访问。于是1969年尼克松访问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分别希望两国向中国传递信息。在总统访华前,美方要有高级官员与中方高层商谈,于是就有了基辛格的秘密访华。

  中国对于美国伸出的橄榄枝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1970年埃德加斯诺受邀第三次访华,和毛主席一起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同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于次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均面临苏联压力

  同一阵线??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上,此外还变本加厉地推行反华政策。美国顶不住了,中国压力也很大,中美联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

  1978年,中美发表了《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于这段“蜜月期”,虽然有种说法认为,美国是利用中国作为杠杆,实现某种战略平衡。但袁征认为,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战略性的抉择。

  袁征告诉记者,从大战略上讲,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感觉自己处于下风,想联合中国,这是促成访华的最重要理由。和中国继续敌对对当时的美国是不利的,美国想打破僵局。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美国并没有从中阻挠,这就是一个信号。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60年代开始论战。和美国一样,中国当时也面临着苏联的威胁。因为这个“第三者”因素,中美双方有了共同诉求。

  “随着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了大量兵力,中国也希望能对付苏联的霸权主义,有意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再者,当时越南也在挑衅,中方希望南北夹击的状况得到改善。就双边关系而言,美国是最重要的大国,中美封闭的关系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袁征说。

  作为西方世界的老大,美国的立场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对华关系。尼克松的访华让外界看到中美打破僵局实现了和解,中国也赢得了更好的国际环境。

  中美破冰后,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建立并实现正常化。美国的一些欧洲盟国此前与中国并没有建立大使级外交,在尼克松访华前后也纷纷和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上,此外还变本加厉地推行反华政策。美国顶不住了,中国压力也很大,中美联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是没有正式结盟的盟友,这种关系对苏联构成了压力。”袁征说。

  “1972年到1979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一个阶段,直到冷战结束;90年代开始,由于中美双方力量开始接近,中美关系相对动荡,同时美国对华更为重视,这是一个时期;新世纪以后,中美关系相对稳定,这也是一个阶段。”袁征告诉记者。

  尼克松主义成为出发点

  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原则是既交往合作也大力防范。从尼克松开始的几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立场基本一致,总体来说是肯定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

  日本《读卖新闻》日前发表了对基辛格的专访文章,基辛格指出,客观现实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即不与中国敌对而保持接触。

  其实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

  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义”。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彻底破产,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美国对华政策原则是既交往合作也大力防范。从尼克松开始的几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立场基本一致。总体来说是肯定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只是随着国际多边格局、环境和中国实力的变化有些调整。”袁征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国内希望推进中美关系发展,希望通过交往影响中国的发展方向,这期间对华政策相对平稳,军事合作也深入些。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战略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又比较悲观了些。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尤其是邓小平在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美国的预期,美国又开始感觉到潜在的威胁,对华交往有了很强的防范性。

  90年代末,美国国内有种声音,要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然而经过2011年的“9·11”事件,反恐牵扯了美国的精力。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赶超了德国和日本,美国也抽出身来要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对华防范政策,并提出要重返亚洲。

  “其实美国从来就没离开过亚洲,只是想彰显在亚洲的重要性。可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不好,能把对华防范政策落实到什么程度很难说。有人觉得美国在遏制中国,有人觉得美国没能力遏制中国,可以确定的是,冷战结束了,全球化是大趋势,周边的国家也不愿随便跟着美国走。”袁征说。

  (责任编辑:邵希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