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司法制度迈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5 04:26 来源: 经济日报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在神州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气势恢弘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大实践;
这是一场立足国情的改革——强化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促进公正廉洁执法;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政法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提升了凝聚力、战斗力;
这是一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尊重保障人权、践行司法为民,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力保障。
在依法治国的前进轨道里,在风生水起的改革大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向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司法制度不断迈进。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顶层设计全力推动
“感谢公安机关给俺们送来了救命钱。”2011年初,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三骏乡张仲明(化名)带着妻子,专程给松原市公安局送来一面锦旗,对公安机关抓获曾严重伤害他的犯罪分子和对他家长期以来的救助致以深深感谢。
张仲明在2006年8月因与人争执,被人用猎枪打成重伤,身体铅中毒需定期排毒,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本来就经济拮据的家庭陷入困顿。当地公安机关启动刑事案件被害人生活困难救助程序,自2009年开始,先后给予他总计12万元的经济救助。
因一些刑事案件被告人没有或缺少赔偿能力,我国每年都有部分刑事被害人家庭陷入困境。
司法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党中央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纳入司法体制改革范畴,中央政法机关会同财政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于2009年3月发布了《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制度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只是近年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缩影。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状况,代表着这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水准,影响着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
依法治国,法治天下。中国司法体制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设定的,总体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基本国情相适应。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司法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司法工作出现了新情况,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现行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存在一些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司法实践中裁判不公、处理不当、效率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及时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社情新变化,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成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举措——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2004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改革和完善诉讼制度、检察监督体制等10个方面的35项改革任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围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4个方面,提出了60项改革任务。
司法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从“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到“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再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党和国家对司法体制改革的认识在一步步深化,部署在一步步深入。
部署,重在落实——从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到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司法体制改革专题汇报会,一次次会议,一项项部署,中央政法委员会按照改革的目标要求抓质量、抓进度,对各项改革任务逐一排出时间表,抓紧调研论证,抓紧提出改革方案,成熟一个、研究一个、定下一个、实施一个、见效一个。
维护司法公正
尊重保障人权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执法、司法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公正。
2003年,某基层法院判决了3起案情相似的交通肇事案件:3名被告人都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都负事故主要责任,其后果都是致1人死亡,案发后均有自首和全部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情节,而3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1年、1年半。3起案件的基本案情相似,但判决结果的差异让当事人和老百姓一头雾水。
专家介绍,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较大,而且量刑情节的适用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和尺度,这就给法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带来很大困难,容易出现量刑偏差失衡,也给“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留下了空间。
“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最高人民法院下发《量刑指导意见》,成为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法院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使法官量刑从“估推”到“精确计算”决定刑期,避免因不同的法官由于学识、素养、经验不同,对案情相近或相似的案件,得出不同结果。
实践证明,量刑规范化改革后,陕西法院刑案上诉率为8.32%,同比下降了13.18%;湖南法院刑案上诉率为5.41%、抗诉率为0.49%、上访申诉率为0.29%,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一位律师说:“犯罪嫌疑人最关心的是自己被判几年,这在以前我们也说不清楚;现在大概会判多少年,我们心中还是有数的。量刑规范化将促使律师的刑辩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司法实践——改革要在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上下工夫,勇于突破一些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条条框框。
理顺上下级法院关系、改革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制度,依法独立审判、确保司法公正;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让法律监督更有效;深化司法公开,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建立案例指导制度,让公正看得见有参照;检察机关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使监督者也要受到监督;法院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让民众参与司法;加强民主监督,健全和完善党外人士对司法工作的民主监督机制……
尊重保障人权,是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应有之义。
山东省滕州监狱服刑人员徐某服刑十多年,硬是从一个小学没毕业的“混混”变成今天的技术革新能手,先后获得监狱技术革新一等奖3次,在监狱举办的就业推介会上,徐某与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意向书,被预订为“技师”。他感慨地说:“如果监狱不为我们服刑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不为我们搭建技术的平台,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更不会有今天的变化。”
大墙之内有尊严。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有86万名罪犯完成扫盲和义务教育任务,100多万人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5800多名罪犯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及以上毕业证书,大大增加了罪犯回归融入社会的能力。
改革和完善辩护制度;改革死刑复核制度;完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完善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制约;完善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法律规定和定罪量刑标准;实行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逮捕权“上提一级”改革……围绕“尊重和保障人权”,改革向纵深推进。
中央政法机关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力求从执法源头上把好证据关,减少刑讯逼供发生,最大限度地防范冤错案。
“以人为本”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一条鲜明主线,并将改革实践中的成果上升至立法层面——
已经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涉及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适当减少了死刑罪名,调整了刑罚结构,解决“死刑偏重、生刑偏轻”的问题,加大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严重犯罪的惩处力度,完善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也将提交即将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其间闪现着“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如“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解决证人“出庭难”、细化逮捕条件、保障律师职业权利、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
践行司法为民
增进司法和谐
没有针锋相对的气氛,没有撕破脸的对峙,2011年5月5日,在安徽合肥庐阳区法院,仅用了7分钟,原告郑某与被告房地产公司拿到了民事调解书。当事人直呼“想不到”,“以前最害怕打官司,动辄一两个月,消耗时间和体力,没想到今天这么快就审结了。”
完善民事、行政诉讼程序,使简单官司不再“跑马拉松”。这是庐阳区法院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小额速裁试点法院审理的第一案。小额速裁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答辩期、举证期不超过7日,能当庭调解的尽量当庭调解,调解不成的及时裁判,减半收取诉讼费,大大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
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
——改革和完善民事审判检察监督制度,化解百姓申诉难。2001年至2010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决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民事抗诉11.6万余件,错误裁判通过检察监督得到了及时纠正。
——加强人民法庭建设、开展巡回审判,最大限度方便群众诉讼。人民法院深入农村及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的偏远地区,就地立案、当庭调解、当庭结案,“田间法庭”“马背法庭”“海上法庭”应运而生。
——改革法律援助制度,让有理无钱的人也能打得起官司。“十一五”期间,全国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65万件,提供法律咨询2078万人次。法律援助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全国法律援助经费总额达10.23亿元,是2004年的4.2倍。
——推行职能机关执行联动机制,多部门齐心协力破除“执行难”。在党委领导下,法院、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共享、工作互通,对“老赖”形成合围之势,同时发挥人大、政协监督效能,纪检监察、检察反贪威慑作用,排除干扰。2010年,全国法院新收申请执行案件多年来首次呈现下降趋势。
司法为民收获和谐。人民群众正是在每一次具体、真实的事件中,完成对公平正义的亲身体验。
“我有罪,但我不能一直待在这里呀,我家里还有脑瘫的儿子要照顾……”2012年1月16日,山东荣成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王文娟到看守所提审犯罪嫌疑人毛某时,他双手抱头,小声重复念叨一句话。
毛某的话引起了检察官王文娟的高度重视。原来毛某在荣成打工,以收购废品为生。他在2005年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收养了一名脑瘫弃婴。但毛某因一时贪念,明知电缆来路不正仍然收购,犯罪所得虽仅有四五十元,但已经触犯法律。毛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对罪行供认不讳,可他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心里放不下妻儿。
经过了解核实情况。最终,荣成市检察院决定对毛某不予批准逮捕。王文娟说,毛某虽然涉嫌犯罪,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且已充分悔过,对其不予批准逮捕不会影响案件审理;另一方面使其能够继续照顾收养的弃婴,能够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也是检察机关职责所在。
“谢谢,谢谢你们,你们充满人情味的执法,让我和孩子的生活重新有了保障。”近日,毛某的妻子专程向检察官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一个个案发挥了法律教育警示意义,也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和谐的指南。
2010年在全国推行的社区矫正,就是落实“宽严相济”的重要改革。由社区矫正机构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矫正,放到家庭里和社会上实施改造。目前,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率保持在0.2%左右。
促进社会和谐是司法的重要职能,一项项改革举措分解落实——探索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宽严相济促和谐;构建化解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让调解这朵“东方之花”更加绚烂;调整刑罚结构、完善执行制度,使得罪当其罚;健全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法律程序和工作机制……
司法在改革中奋进前行
向着公正高效权威迈进
这是2008年12月,《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确立的目标——
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运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司法在改革中奋进前行,向着公正高效权威迈进:
——司法进一步向人民群众公开。
审判公开、警务公开、检务公开、狱(所)务公开……司法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内涵不断延伸,形式不断丰富,呈现出一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面的全方位公开态势。
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从消防事故责任公开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公开处理,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一系列司法公开制度的不断完善,减少了暗箱操作,防止了司法腐败,使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诉讼权有了更好的保障。
——司法进一步让人民群众参与,增强监督机制。
司法机关普遍建立健全和党外人士的沟通、通报、联络和联席会议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运用听取和审议“两高”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多种监督形式,改进监督工作;7万多名人民陪审员、2万多名人民监督员,进一步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法官、检察官办理案件的监督制约。
从法律监督到人大、政协监督,从舆论监督到群众监督,从知情到参与,再到监督,人民群众越来越广泛地参加到司法审判工作中,通过这种参与的扩大,监督机制和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公开,增加交流和理解。
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开放日的一个场景——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激动地说:“刚刚我在庄严的法庭里旁听了案件,又和法官座谈交流,感觉很亲切,体会到了‘人民法院为人民’的职责所在。”
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开放日的一个场景——澳门特区政府驻京办主任康伟说:“开放日活动让我们知道了检察机关通过选任人民监督员加强了自身监督。这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至关重要。”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重在落实——改革解决了司法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勇于突破明显不适应形势的条条框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指出,在中央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定各项改革任务基本上都已出台实施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提升司法机关的能力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保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2012年是全面实现这一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实际成效的关键一年。各项改革措施要真正落实到基层,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确保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改革各项措施基本落实到位……
从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出发,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奋斗永无止境,创新未有穷期——改革始终随着法制建设的步伐不断推进,始终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同步深化。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公平正义的光辉必将照耀神州大地……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