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史上第一部苗族英雄史 《亚鲁王》发现的背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6 07: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12年2月21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

  《亚鲁王》的发现、搜集、整理、出版背后的故事同样不同寻常和感人,因为它不仅凝结着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和他的同仁们长达近3年之久的心血,同时还包含着我国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奉献。

  2009年初夏,身居贵阳的文化学者、作家余未人兴奋地打电话告诉冯骥才,她那里发现了苗族的长篇英雄史诗。

  余未人的信息明显有告急和求援的意味。冯骥才深信余未人的文化功底与学术判断力,当即与中国民协有关领导研究决定,由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派出一个包括研究人员、摄影家组成的小组和山东电视台派出的影视摄像人员,火速奔往贵州。

  在贵州麻山地区前沿的调查可以说紧张、艰难而又有效。《亚鲁王》抢救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首先是余未人等学者和作家的积极参与,由于他们始终坚守在遗产抢救的前沿,从而使抢救《亚鲁王》如此浩繁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另一个关键人物是《亚鲁王》的收集与翻译者杨正江。因为直到今天,能够通晓西部苗语,又能以拼音式苗文笔录并译成汉语的人,也只有这位出色的苗族青年。正是他最早发现了麻山地区的《亚鲁王》,最先认识到它的非凡价值,并为此一直在苦苦追寻。为此冯骥才先生这样说:“本地域、本民族文化的先觉与行动者,是至关重要的。单说苗族,有多少古老的村寨由于不知晓其珍贵的服饰遗产的文化价值,而被国内外的淘宝者轻而易举地搬卸一空?可以说没有杨正江和一些当地有识之士的努力,就没有今天出版的汉、苗文本史诗《亚鲁王》。”

  当然,还有贵州省紫云县政府、省文化厅、省非遗中心,以及京津地区的文化单位、大学及社科单位,也纷纷伸出了援手……

  今天出版的《亚鲁王》还只是第一部。目前,人力与财力的缺乏仍使工作力度不尽如人意。但人们相信,有冯骥才、余未人、杨正江等文化人及其支持者们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亚鲁王》的未了之事一定能认真地继续做下去。因为他们传承的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闪光的民族精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