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越剧院16台大戏进上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记者万润龙尚启庄杭州报道】
这是一次高层次的研讨会,由中国剧协等部门主办,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主持,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30余位戏剧评论家、剧作家参加。用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的话说,是希望“通过对杭越现象的研究,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
5年前,杭州越剧院曾以一出新编戏剧《一缕麻》一年内三进上海创下60多万元票房而引起戏剧界关注。去年10月至今年2月,杭州越剧院再现惊人之举:以“西子红妆映浦江”为主题,四进上海,推出“喜剧浪漫”、“传统精美”、“新创多彩”三部曲16台大戏,在逸夫舞台和上海大剧院先后亮相。这样的大动作,近年来在中国越剧界乃至整个戏剧界十分罕见。杭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小玫认为,在杭州建文化名城、文化大市的进程中,杭州越剧院已经成为一张金名片。
季国平表示,现在许多戏剧院团“求大求精”,为得奖而排戏,本末倒置,将戏剧自身的特点丢掉了。中国的戏剧道路怎么走,杭州越剧院作了很好的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彦君研究员近年来一直跟踪研究杭州越剧院现象。她认为,近年来我国的戏剧生态不容乐观,许多戏剧院团对文化体制改革持观望态度。而杭州越剧院不等不靠,改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戏剧界的旗帜和坐标。刘彦君表示,杭州越剧院的成功,主要在剧目的创作和生产上有创新的思路,变“我演观众看”为“观众爱看什么我演什么”,变“先定戏再定演员”为“为演员量身定做”,变“十年磨一剑”为“规模化、集约化创作生产”,因此好戏不断,市场叫好。
2009年国庆题材,10年、11年建党、辛亥革命题材,很少有院团考虑演员的特色,观众的需求。观众是认“角”的。一个院团有观众欢迎的“名角”,有为“角”量身定做的好戏,才会有商业演出的成功。杭州越剧院这次进沪的16台戏每一台都是为“角”量身定做,演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观众自然欢迎。
同样追踪研究杭州越剧院现象的上海大学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邓朴安披露了一组数据,杭州越剧院自2005年以来一手抓演出,一手抓创作。每年演出超过300场,2011年的313场演出中,167场在农村,约占60%。创作了18台新戏,复排了9台戏剧,平均每年4.5台,而且题材多样,层次分明,对象明确,吸纳了多种剧种的元素。杭越注重演员培养,除4名梅花奖得主、9名一级演员外,新秀的培养有计划,立足长效。邓朴安认为,艺术院团的生命力在于演出。文化价值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商业价值也只有通过演出才能实现。如果“十年磨一剑”,剧团必然被观众边缘化,更遑论生存和发展。
上海的戏剧评论家对杭州越剧院的崛起予以了积极评价。罗怀臻分析了杭州越剧院成功的原因。他表示,杭州越剧院的崛起,将上海越剧院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越剧舞台平分秋色的局面改写为三足鼎立。杭州越剧院的成功,主要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他们有开放谦和的心胸,虚心向上海学,引进上海剧目和人才,向兄弟剧种学,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杭州越剧院还有对所有演员平等的创作平台,演员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成功。上海京剧院原院长、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黎中诚以“不拘一格,远离恶俗”对杭州越剧院的自强不息给予高度评价。著名剧作家吴兆芬表示,在戏剧生存困难、被边缘化的今天,杭州越剧院的上海之行给了上海同行许多启示。一个剧团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能够出人出戏走市场。
上海艺动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霈霖是这次杭越进沪演出的策划人和经纪人。这位“看好杭越”的上海演出商见证了杭越的发展:10年前,我刚刚接触杭越,他们在上海的票房付场租还不够。6年前,他们到上海演出《少年天子》,两场演出的票款是10万元,虽然还是亏钱,但有了大进步。5年前,我与杭越和演员各三分之一出资演《一缕麻》,盈利了。这次16场演出,光场租就是70万元,风险很大,但这是杭越的长线投资,值得做。现在算下来,共卖出11340张票,136万元票房收入。我非常满意。
更让许霈霖满意的是杭越人的精神状态:“院领导与我告辞,说正月初四到现在还没回过家。一个剧团,戏好戏坏是一码事,但这样的班子、这样的精神面貌,我20多年来从未见过。我已经与他们约定,从今年开始,我每年为杭越安排两次进沪演出。他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此我有足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