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制造"面临双重考验 企业屡陷商标纠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7 14:3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制造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欧债危机的负面效应正在发酵并继续影响中国企业。来自新华社的报道称,在广州、东莞、阳江等城市,一些外向型的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内外"夹击:外部压力来自于欧盟市场需求的萎缩,"订单荒"压力加大;内部压力则来自于"用工荒",企业手里有现成的订单,却很难招到工人。

  受欧债危机影响 制造业面临"内外夹击"

  在东莞市美尔敦塑胶电子玩具厂,工人宿舍楼有一半是空着的,这家以欧洲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工厂,以往能够容纳1万多名工人就业,如今只有不到两千人在工作,欧债危机使得工厂订单比往年同期减少了六成。

  此外,广州市锦淋皮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伟介绍说,今年欧洲的订单减少了一半,而且欧洲市场的未来前景不明朗,他担心做得越多亏得越多。"Made in China",这个享誉国际的"中国制造",面临的现实压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而转型升级,应该是"中国制造"守住阵地必由之路。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助理张立栋对此发表了独家观点。

  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描述了广州、东莞等地外贸制造业企业的现状:受欧债危机影响,正在为"订单荒"和"用工荒"头疼。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每年开春媒体都会注意到沿海地区外贸制造业企业碰到的这两大难题,那么今年的情况跟往年有什么不同吗?

  张立栋:我想今年和往年还是有些不一样,往年是三荒,用工荒、电荒、还有钱荒,今年叠加了一个订单荒。用工荒、电荒和钱荒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扶持可以加以改善,但是外部需求的下降通过自身是很难改变的,两方的叠加都是和成本的上升有关。

  企业屡陷商标纠纷 "中国制造"优势逐步失去

  最近我国企业还有几起比较典型的商标纠纷,比如苹果公司和深圳唯冠iPad的商标之争,NBA的球星乔丹和我们国家乔丹体育用品企业的商标纠纷等等,其实更是在提醒我们要反省中国制造当中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的难题都有哪些呢?

  张立栋:目前面临的难题就是传统的优势正在失去,包括像刚才讲到的那两家企业,原来如果老老实实做一些基础的加工,加工的贸易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寻求更大的市场时候就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传统的优势比如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原材料优势正在失去。另一方面外部的竞争也加剧了,东南亚、南美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对中国制造的压力越来越明显。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面临这样的现实其实不用着急,因为中国制造业十多年来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不会那么脆弱。另外东南亚国家当地的劳动力的价格虽然只有我们国家的50%左右,但是当地的基础设施、产业链的配套等等都不及中国,那么中国制造的这些优势还会持续多久呢?

  张立栋:中国制造的确是有很强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能持续多久,的确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因为现在中国制造的优势是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的基础,短期内的确是比较难以打破的,但是产业链的基础会在每个环节逐步的被蚕食。

  另外所谓的人才优势,劳动力充分供应的时代的确是发生了很大的拐点,劳动力可能在短期内或者说未来的时间内还会出现供应上的反复,但是整体趋势是低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中国制造转型呼声渐高 中小企业应踏实做好制造业

  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就是尽快转型,但是怎么转呢?有一种呼声说中国制造一定要转向高端制造业,而不同的观点则认为,高端制造业要做,同时中低端也不能丢,哪一条路更切合实际呢?

  张立栋:我想这是一个大话题,要寻求中国制造的一个新的比较优势,我想中国的比较优势一个方面是中国人还是比较聪明,非常勤奋,我们也听到很多的例子就是一些制造业企业转移到国外之后发现当地招不到好的员工,又反回头来到国内去寻找,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在国内企业来说,还是要老老实实做好中国制造,我们听到一些说法中国制造可能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的是中国创造,但是如果你的制造的优势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或者把你的中国制造做到非常极致的基础上,你提中国创造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做好中国制造。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是企业的心态应该有一个变化,让浮躁的情绪慢下来,摒弃原来多快好省的目标。当时只是多拉订单然后尽快的出货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想办法改善自己的制造业的水平,包括改善生产工艺,提升产业工人基本的素质,我想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切实可行的,还是要老老实实做好制造业。

  制造业不能丢,中国制造不能丢,因为我们这里面有比较优势,但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显然是不可持续了,所以改善我们的制造业水平现在看起来是转型升级当中迫在眉睫的任务。

  他方观点:中国制造需要"立体化转型"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说,中国制造需要"立体化转型",不是简单的升级。高端制造业要做,中低端也不能丢。不能只造飞机,不做衬衫,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众多。不可能像美国、德国那样都走高端制造业。目前中国出现招工难,这是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就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并不完全是劳动力缺乏。不丢掉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并不是意味着满足现状还像以前那样生产,而是在质量、在效率上要大幅提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张思炜分析,尽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际竞争加剧等压力,但还是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一是"中国制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产品质量已经基本接轨国际;二是中国企业具有规模优势,能够接国际行业巨头下的大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过度担忧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衰退大可不必。面对传统出口市场减速的现实,除了继续推进出口产品升级之外,我们还可以加大力度拓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

  德勤中国制造行业总经理杨莹表示,从基础设施、劳动力、政策法规等因素综合来看,中国制造业仍具较强优势。未来发达国家将更多向中国转移研发中心,需要中高级劳动力的产业环节,而单纯的加工制造将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当地劳动力价格只有中国的50%左右。不过,当地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等不及中国。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