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根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05:51 来源: 经济日报小微金融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匹配。信贷风险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防控,是信贷资源能否向小微企业倾斜的最大现实考量。正如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所说,“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之大可以说世界公认,但也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大数定律”下的“黑天鹅”
“电话打不通了,人也找不到了。”去年9月,浙江捷达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德和他的一位朋友失去了联系。
陈志德知道,“跑路”这种事降临到自己头上了。7月份的时候,他为这位朋友的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提供了1000万元担保。
“后来通过他家人了解到,他把银行的贷款拿来还高利贷,由于利率太高还不上了。”陈志德告诉记者,这位朋友开办的制鞋企业还在运转,但是人“跑”了。作为担保方的陈志德只有垫资1000万元替朋友偿还了银行贷款。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也成为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受去年下半年出现的民间借贷风波影响,温州市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近10年来首次出现反弹,2011年末达1.36%,比去年8月增长267%,比去年初增加0.92个百分点,增幅为历史最高。
虽然通过扩大规模将损失控制在可预期范围的“大数定律”依然有效,但对小概率而大影响的“黑天鹅事件”的识别,更成为商业银行防控风险的重点。
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温州,记者询问了3家商业银行当地分行小企业信贷部负责人,得到的答案主要集中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企业的风险程度和信用状况等,而这几个方面恰恰是中小企业的薄弱之处。
“一个小企业通常会有几套报表,有给当地政府的、有给税务局的、有给银行的。在贷前调研的时候,要通过其他手段来不断求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比如通过查询电表、水表、员工工资,还可以通过外围了解的方式。”中信银行苏州分行盛泽支行行长孙志荣告诉记者。
新技术还要牵手“老相识”
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除抵押之外的“弱担保”贷款的比例逐步提升,这给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相识+新技术”,招商银行小贷中心这样概括其风险管理体系。这几乎是所有符合小企业信贷风险特征的风险管理体系共有的特点。
“新技术”各有千秋。如招商银行采用了“一把尺子”(统一的风险管理技术)、“一部雷达”(全面覆盖的信息监控系统)和“一个平台”(集中作业平台);光大银行则提出了“智能化”的小微金融发展之路,计划加快实现相关业务渠道、流程、交流平台乃至客户体验的电子化;民生银行则采用专业化、标准化、工厂化的风险管理作业模式,高效完成贷款受理、评级、信贷审批、信贷执行和贷后管理等工作。
“老相识”则无一例外地强调“本土化”、“接地气”。无论多么精细的模型、多么复杂的评级,建立在与客户人脉基础上的尽职调查作用无可替代。
截至2011年底,工行北京市分行中关村支行的小企业信贷余额已达20亿元,而不良贷款率为零。“风险防控最终还是立足于企业本身的经营,立足于对企业家的判断。”该行副行长张凤祥说,“对小微企业,不能机械地分析、依赖其报表,而要通过实地的考察,很好地进行沟通。”
在风险识别和防控上,信息平台固然有效,但关键时刻往往是“识人术”发挥作用。陈志德的捷达服饰虽然被担保链拖累,损失了上千万元,但去年9月中旬他向华夏银行提出了1000万元贷款申请,很快就批下来。“捷达服饰有稳定的订单,历来在银行都有良好的信誉度,凭借多年的合作经验,我们认为这样的企业值得银行和政府合力‘扶一把’。”华夏银行温州分行行长林显斌说。
资金流向要设“防火墙”
虽然发生了民间借贷风波,但截至2011年12月末,温州全市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长26%。
温州银监局副局长周青冥认为,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银行业应着力构筑一道信贷资金流向的“防火墙”。“从表面来看,温州银行业投放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大,增速快,但是要搞清楚其中多少资金真正进入了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应该摸清资金流向。”
强化贷后管理是确保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
民生银行按照不同担保方式、不同客户标准,建立贷后“评分卡”,实现风险管理“嵌入式”的过程控制。
华夏银行客户经理每个月都要上门考察企业的“三品”——人品、产品、抵押品,“三表”——电表、水表、出口报关表,以客户的流水、交易合同、出入库单据等,对客户的经营情况进行交叉验证。
平安银行采取多元化的现场监测和非现场监测手段,逐步采用科学量化管理工具管控风险,同时辅以“痕迹管理”和“后督核查”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