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之城难敌一公司:中国施华洛世奇路在何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9 01:2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王培霖
在2003年的一次谈判中,世界首屈一指的水晶制造商奥地利施华洛世奇公司(下称“施华洛世奇”)并未与连云港市达成某些合作。施华洛世奇要求他们制作一个紫水晶灯,但是,连云港东海县出产的却是天然水晶。
“不难想象,用天然紫水晶磨制灯具零部件,然后再组装成灯具,必然难以完全标准化。”当时参与谈判,时任东海县副县长的张继生说。在此背后,不仅是水晶天然与否之争,也是被称为“世界水晶之都”的东海县与施华洛世奇的现实距离。
相比于施华洛世奇2008年近30亿欧元的年销售额,在东海县,尽管这里有数千家水晶商,天然水晶销售量更占据了中国90%的市场份额,但至今,整个东海县天然水晶产业年销售额也仅有50亿元人民币左右。
为何一座“世界水晶之都”难敌一家跨国奢侈品公司?中国水晶又何以能够走向世界?日前,带着一连串疑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走访连云港市东海县,试图探究个中曲折。
年轻的天然水晶市场
在东海县中国水晶城里,琳琅满目地摆满了各种水晶产品:天然水晶矿石、大大小小的水晶雕刻摆件、各种水晶首饰、挂件、把玩件,等等。它们均取自天然水晶,而天然水晶市场的形成,却不过20年左右。
目前分管水晶产业的中共东海县委常委张继生向本报记者介绍道,玉石的硬度约为5.5,而水晶高达7,在古代难以雕刻。在电发明之后,借助机器的力量,水晶才显示出其价值。水晶的历史虽然悠久,却也短暂。
1990年之前,在天然水晶储量占中国一半以上的东海县,水晶块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偶有特别好看的,在农村集市上会跟白菜萝卜摆在一起卖个零花钱。当时一些香港人、台湾人陆续到东海淘货,才渐渐启发了东海人。
“应该是在1992年前后,算是形成了市场交易。此前零零星星,基本没有常态的市场可言。”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林告诉本报记者,1990年之前,天然水晶几乎全部用来磨眼镜片,少有其他用途。
“马达加斯加产水晶,漂亮,以前在那里都用来铺马路。”陈林说,1997年之前,巴西、马达加斯加、危地马拉等天然水晶产地,天然水晶仅被当做普通的石料使用。随着东海人陆续前来收购,天然水晶才慢慢有了市场价值。
“20年来,水晶行业的规模、产值扩大了几十倍,产品的丰富程度、质量和艺术水平都大为提高。东海的水晶市场原来是农村集市、地摊,现在已经是江苏省四大专业市场之一,并已经位居全国50大专业市场之列。”石来运好水晶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景强对本报记者说。作为最早一批水晶行业从业者,他亲眼见证了这个市场的诞生。
仅仅十几年,天然水晶价格已一路走高。以巴西产钛晶为例,2005年时每公斤只值两三千元,到2011年,每公斤价格已至2万元,而最精品的钛晶,每克价格高达2000多元,是黄金价格的五倍以上。
目前,东海县也已是全世界天然水晶的集散中心。110万东海人中,有近20万从事天然水晶行业。世界上凡是有天然水晶的地方,必然有东海人的身影。天然水晶从世界各地涌来,经过东海人的加工,又销售到世界各地。
争锋施华洛世奇
就在东海天然水晶市场20年前开始发展之时,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施华洛世奇已经走过接近100年。成立于1895年的施华洛世奇,它被认为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晶制造商,每年为时装、首饰及水晶灯等工业提供大量优质切割水晶石。
除了销售额无法与施华洛世奇比肩,与施华洛世奇相比,东海水晶产业更本质的区别,在于产品之别。施华洛世奇官方网站注明:“所有施华洛世奇产品均为仿水晶摆件或仿真首饰”,而东海县,出产的却是天然水晶。
这也意味着,东海的水晶市场与施华洛世奇的水晶市场处于不同的体系,而天然水晶市场,也仅有约20年历史。本报记者采访的所有东海水晶行业从业人员均认为,东海天然水晶跟施华洛世奇产品没有可比性。
“施华洛世奇一款产品设计好之后,可以生产十万件、数十万件,其产值几乎可以无限放大。但天然水晶显然做不到,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张继生说。
正因为如此,东海人认为,天然水晶比仿水晶有更高的收藏价值。本报记者在水晶市场也看到,价格在数千、数万甚至数十万百万一件的水晶产品比比皆是,单件价值远远高于施华洛世奇产品的水平。
也是由于天然水晶与人造水晶的本质区别,才有2003年春天未与施华洛世奇谈成相关合作之事。而从那时起,天然水晶产业迅速起飞,从原始买材料的阶段,生长为一个新的艺术品和投资收藏门类。
“很多人从上海、北京开车来,一买就是5万块、10万块(钱),当做投资收藏品。”水晶市场的一位商家告诉本报记者,跟玉石相比,水晶更容易为普通消费者理解和接受,升值空间也更为巨大。
路在何方?
虽然天然水晶与仿水晶制品有本质不同,但在品牌、管理、营销、设计、文化理念等方面,东海水晶业界人士广泛承认,东海天然水晶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与成熟的时尚工业体系差距巨大,需要向施华洛世奇公司学习的方面很多。
“上千家商户,大多都是夫妻店、父子店、手工作坊,没有几个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上亿年时间才能形成的水晶,磨成手链摆在地摊上却只卖十几块钱。”说到工艺落后对水晶资源的浪费,晶狐水晶总经理李珍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人才匮乏是制约东海水晶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李珍说,有设计师向她坦言,东海县城的生活过于单调狭小,“就像是当和尚”。
资金瓶颈也是东海水晶产业面临的一道坎。朱景强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国家政策鼓励做强文化产业、发展品牌,而现实中则是品牌本身不能从银行获得任何抵押贷款或其他形式的融资。他建议政府鼓励银行系统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贷款,并应该像出口退税那样,对企业进行“品牌宣传退税”。
风险投资、整合营销传播等现代商业词汇,对东海水晶商家来说更是显得陌生而遥远。
虽然有种种困难,但考虑到天然水晶市场刚起步,“实力再积累几年,我会考虑将店开在施华洛世奇对面。我们的竞争力很明确:真水晶。”至善坊水晶董事长孙睿说,“要想成为施华洛世奇这样的企业,首先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这是我们目前打造的核心。”
“我们集中精力做品牌、设计和营销、生产加工的环节,将来大部分会外包给东海本地的众多商家。”李珍介绍说,在这个思路下,晶狐已经在全国开了38家连锁店。
而东海规模最大的水晶加工工厂至善坊,虽然目前工人不足百名,但在内部管理方面,却已实施了ERP系统,一款产品从初步创意设计到最终变成正式产品推向市场,居然执行多达200余道工序。
“这个行业肯定要有大洗牌。南通叠石桥的家纺产业就是前面的榜样。”早年从事家纺行业的李珍,经历了南通叠石桥家纺产业从散兵游勇混战到品牌化、规模化的完整阶段。现在叠石桥已经拥有多个家纺著名品牌、数家上市公司,她认为,这也是东海水晶产业未来的路径。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水晶产业的扶持。上文提及的“至善坊”和“石来运好”,均在2010年获得150万元的文化产业扶持基金补贴。政府层面还正在建设一个占地达1500亩的产业园,并投资设立了检测中心。
而已实施的《东海水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称,以商业流通为依托,培育和构建产业文化,提升企业群体能力,将是东海水晶产业的主要战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