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霓虹灯下的雷锋传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9 08: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他那首振奋全国人民精神的《八连颂》中对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高度褒奖。1982年,好八连调防,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奉命进驻南京路,住进好八连的营房,接替好八连的勤务。在灯红酒绿的南京路上,面对改革开放大潮,他们保持发扬好八连的优良传统,坚持用雷锋精神建队育人,忠实履行使命,真情服务人民,让雷锋精神在霓虹灯下熠熠生辉。1992年,江泽民同志来到十中队,欣然题词:“南京路上学八连,霓虹灯下新一代。”

  又是20年过去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官兵们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他们将新时期学雷锋活动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2月24日,记者来到南京路,走进十中队。

  “他们用行动扮靓了人们的心灵,他们的善行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

  “他们每月20日都在这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风雨无阻。”新世界二楼商场党支部书记夏晓方说;

  “他们用行动倡导文明、环保的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扮靓了上海,也扮靓了人们的心灵。”复旦大学学生郑子昂说;

  “他们帮助残疾人、抚养孤寡老人的事迹在上海家喻户晓,他们的善行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黄浦区团委副书记姜敏说。

  每月20日的“学雷锋为民服务日”,十中队已整整坚持了30年。从最初的理发、修鞋,扩展到修理家电、测量血压、法律咨询……成了南京路上一道靓丽风景。在十中队的带动下,南京路上50余家单位的近千名志愿者也纷纷参与进来,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服务。中央领导称赞这是大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报春花”。

  南京东路街道一户人家门口,有一块牌匾很特别:武警十中队家庭敬老院。十中队雷锋班班长丁君每次走过这里,都不禁放慢脚步,因为这里留下战友们和忻鸿法老人太多的欢声笑语。曾住在这里的忻鸿法老人双目失明,无儿无女,老伴常年瘫痪在床,生活十分艰难。自从29年前雷锋班战士走进老人的家门,从柴米油盐到养老送终,一茬茬战士们陪伴老人走过了29个年头。

  离忻大爷家不远的广场街道敬老院,也是雷锋班战士时刻惦记的“家”。30年来,他们定期给家里老人理发、洗澡、剪指甲;逢年过节,把老人们接到中队吃团圆饭;无论大事小事,老人们一个电话,战士们随叫随到;老人们生病,在医院里忙前忙后的也是“兵娃娃”。每到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季节,他们就推着老人走上南京路、人民广场、外滩,看看上海的新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上海市残联每年都分批组织残疾人参观浦东新区、虹桥开发区、东方明珠、人民广场,到南汇看桃花,到郊外赏美景,感受上海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说起那次佘山参观,时任雷锋班班长的周伟记忆犹新。20名残疾人中有13人坐轮椅,上山的数百级台阶令他们无能为力。“背上去!”随行的8名官兵没有犹豫。当终于把最后一名残疾人小强背上山顶,周伟已经大汗淋漓,后背湿透。一位残联工作人员低声对他说,“小强好像小便失禁了,你没闻到有股味道?”出乎这位残联工作人员意外的是,周伟以最快速度跑下山,到车上拿了一套干净的衣服给小强换上,自己一直穿着湿透的军装。

  这20名残疾人不仅为秀美风光感染,更被武警官兵感动。随行的上海市肢残人联合会主席吴忠伟称赞他们是肢残人的腿,盲人的眼,残疾人的贴心人。

  “今天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不仅了解了党的昨天,更从武警战士身上看到了党的明天”

  “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就要像雷锋那样,把热爱党、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传播给更多的人,让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意蕴绽放出时代的光芒。”党的一大会址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十中队战士王德峰说。

  2月25日,星期六,上午9点30分,记者走进一大会址纪念馆,慕名来听义务讲解员讲述我们党成立的故事。“90后”战士王德峰的讲述声情并茂,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馆长倪兴祥告诉记者,1999年纪念馆扩建完工后,专职讲解员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十中队主动选送文化水平高政治素质好的战士来馆培训,担任义务讲解员。2000年至今,53名十中队义务讲解员接待了6000多批次观众。他们中间,有的还能用流利的英语、日语为观众讲解,受到外国友人的赞许。

  程飞入伍前是大学生,入伍第一年便成为义务讲解员。一次讲解经历,让他终生难忘。2001年7月1日,家住纪念馆附近的高位瘫痪姑娘小刘第一次来馆参观。程飞见她坐着轮椅行动不便,主动提出背着她看。为了让她看清每一件展物,程飞不停地调整姿势,细心地一一讲解,平时40分钟的流程整整用了两个小时。看着满头大汗的程飞,小刘流着泪说,“今天是党的生日,也是让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不仅了解了党的昨天,更从武警战士身上看到了党的明天。”

  已经退伍的程飞回到家乡,创建了一个宣传中共党史的网站,他说,“我就是要把十中队与时俱进学雷锋的精神带出军营,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

  像十中队官兵一样,上海市不断扩大的学雷锋志愿者队伍,把为人民服务的触角伸向社会需求的各个角落,并从单一的有形服务向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延伸,既帮群众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又帮人们消除精神、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困扰。

  退伍战士徐志,是30年前中队第一个学雷锋小组成员。退伍后自主创业,事业有成。他的公司聘用了20多名残疾人,并带头为村里修路建桥,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最近又出资设立了两个助学基金。

  十中队官兵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长年累月的坚持回答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还要不要学雷锋、怎样学雷锋!

  “学习雷锋,就要学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雷锋也是普通一兵,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学习雷锋,就要学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听到十中队国旗班班长杨泽楠说出的这番话,记者顿时对面前这位90后士兵肃然起敬。

  1995年5月,上海市决定在人民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武警上海总队将升旗任务交给十中队,17年来,中队国旗班战士每天都分秒不差地将国旗升起。杨泽楠说,“为了每一次精准升旗,战友们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为了使眼神像猎鹰一样犀利,升旗手司龙建白天对着太阳光练,晚上盯着手电筒看,还经常让战友开着闪光灯对着自己的眼睛狂拍。为了站得直、站得稳、站得久,战士们领口别上大头针、头顶着水碗砖头,背上绑上木头架,几个小时纹丝不动。为了让正步踢出力度,战士们腿绑沙袋,一踢就是半天……

  杨泽楠说,“每当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就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思想纯洁了、灵魂净化了、没有私心、没有杂念,脑子里只有崇高、神圣和职责。”

  十中队荣誉室里,摆放着191面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旗帜。支队政委吴波说,这是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赠送给十中队的,向他们在世博会期间庄严精准的升旗仪式表示感谢。

  2010年10月8日,佛得角总统皮雷斯在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的陪同下参加世博会佛得角国家馆日。上午10时23分,战士张军翰和队友准时站上国旗台上准备升旗。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如注,10时30分,佛得角国歌准时奏响,国旗被大雨卷在旗杆上缓缓上升。突然,张军翰感觉手中的绳索拧在一起,他用尽全力往下拉,双手虎口被绳索磨破,血水雨水顺着绳子往下流……终于国歌毕、旗到顶。仪式结束后,冯国勤握着他的手说,“你们展示了国家的形象,展示了武警的风采,你们无愧于世博旗手的称号。”

  上海世博会期间,十中队担负开闭幕式和171个国家馆日、20个国际组织荣誉日升降旗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威武文明的素质形象。

  黄浦区区委副书记孙甘霖感慨地说,30年来,从浦江隧道、杨浦大桥到浦东机场,从上海大剧院、东方明珠到世博会展馆,新上海50多项重点工程都洒下了中队官兵的汗水。

  在十中队营房入口处,电子屏幕上一副对联分外醒目:“市场经济发展,站岗价值何在?在社会安定国家安宁!商品大潮汹涌,甘于奉献图啥?图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几天的采访让记者由衷地相信,30年如一日践行雷锋精神,是十中队官兵与这个时代碰撞出的最绚丽的火花。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