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重在把握精神新涵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1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高初建
年年学雷锋,今年有不同。与往年每到3月5日前后搞几天学雷锋的活动相比,今年,“学雷锋”这三个字有了新的意义。从今往后,学雷锋活动将常态化、机制化。
1962年牺牲的雷锋,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位普通士兵。他所获得的题词之多,以他为题材创作的歌曲、文学和影视作品之多,已经创造了吉尼斯记录。整整50年来,不仅几代中国人敬仰他、学习他,包括美国西点军校教官在内的一些西方学者也在研究这位中国士兵,研究这个士兵留下的精神遗产对普通军人或对社会公众究竟有什么价值。
过去说学雷锋,主要是学“雷锋精神”。具体包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以及雷锋以朴素为美、以节约为美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多年来,这样的“雷锋精神”曾激励许多人,去学习雷锋好榜样,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
上世纪60年代,“学雷锋,争先进”的风气浓厚,社会道德状况良好。后来,闹起文化大革命,搞阶级斗争,在极大地摧残了文化与文明的同时,雷锋也不知被扔到什么角落去了。传说当年邓小平说过一句“雷锋叔叔不在了”,还为此挨过批判。但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的糟糕,人心的堕落,足以使“怀念雷锋”引起人们心底深处的共鸣。记得在打倒“四人帮”结束“文革”之后,曾大力提倡学雷锋,对于当时拨乱反正,纠正种种不正之风起到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当我们今天提出要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时候,显然有了新的涵义。比如,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由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人们私欲泛滥,导致一些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出现偏差的时候,在新形势下“重构”学雷锋活动,有助于激发人们道德建设的热情,进而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我这里所谓“重构”学雷锋活动,既有较高的要求,比如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也有一般性的要求,那就是引导、说服、鼓励每一个人多做好事。而做好事的范畴是格外宽泛的,大的方面如见义勇为、抨击腐败、敢于在坏人坏事面前作斗争;小的方面可以是捐助、献血,扶残障人士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捡拾垃圾,爱护公物,诸如此类。做好事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数量要求。每天做一件好事,或经常做好事,或不怎么做好事但决不做坏事,都没有根本的区别。
好事做多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国民个人品德建设的水平不知不觉就提升了。“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应该是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