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解读一号文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1 04:31 来源: 经济日报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把农业科技作为全年“三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推动农业科技迈上新的台阶。本报推出了“一号文件大家谈”、“一号文件在基层·田间行”等系列报道,约请专家学者详解中央一号文件,并推出中央一号文件在基层具体贯彻实施情况的相关报道,引起广大读者热议。
科技助推农业发展
《经济日报》近日推出了“一号文件大家谈”报道,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纷纷畅谈对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和思考。读了2月2日《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一文后,我对一号文件有了更全面透彻地了解。
文中,韩俊认为,“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明显不足。”这一观点切中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要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城市扩张和道路建设要占用大量耕地,而我国人口还处在持续增长阶段,如何用越来越小的耕地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而解决的根本方法就是农业科技。所以,要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目前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多,科技成果储备也不多,因而急需加强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储备,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在我国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中是比较薄弱的一个分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农业科研缺乏优秀的人才,一些优秀考生因从事涉农工作收入低而不愿报考。只有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改善实验设备和农业科研人员待遇,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科研投入,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科学研究的曙光。
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不仅要充分调动农业科技推广主体的积极性,从长远看,还要鼓励农民扩大经营规模,激发农民对学习应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征兵
反映农民实际诉求
《经济日报》有关一号文件的“三农”报道把普通农民作为主体,报道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做法、想法,并反映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诉求。
把农民作为展示的主角。“一号文件在基层·田间行”系列报道中,随处可见普通农民的“身影”。在油菜花地里劳作的贵州大嫂、一脸喜悦展示玉米丰收的河北农民高军峰、手捧沉甸甸甲鱼的浙江养殖户,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报道《春风送暖入农家》,记者深入田间地头,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来,种粮大户的干劲、农技人员的信心和农村干部的底气,读后令人信心倍增。
把农民所需作为报道的重点。《经济日报》聚焦农资供应、支农补贴、农村保障、农田基本建设、农产品销售等农民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深入挖掘,解疑释惑,回应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提振了信心,增添了希望。
关注农民生产生活的全貌。采取多元化的社会视角,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地展示农民的衣食住行、精神需求。如《农村保障更全了》一文,总结2004年以来的中央9个一号文件,在农村医疗、养老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读后催人奋进。报道还关注“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总之,在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宣传方面,《经济日报》关注农民最需要、最实用的方面,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进行解释分析,有事实,有数据,有深度,彰显了党报的舆论指导性。
河北阜平县委宣传部 张成利
增强基层农业科技力量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发出后,我们农业科技人员无比激动,大家一致认为农业科技的春天又一次来到。作为一名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科技人员,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技人员地位。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不但要增加技术推广人员工资,还要建立完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考核竞争激励机制以及农业科技创业鼓励机制等。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技队伍能真正进得来人、留得住人,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二、切实加强配套建设,增强基层农业科技体系服务能力。目前很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由于缺少必要的试验示范经费而难以开展,希望国家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投入,保证农技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县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进一步配套相关的仪器设备,如光照发芽箱、土壤速测仪、农残检测设备、摄影摄像设备、病虫预报设备等。
三、实行基层农技员培训制度,及时更新农业技术知识。常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大学、科研院所深造,到外省学习考察,不断更新农业技术知识。确保省级有专家团队、市县级有专家组、乡级有骨干农技员、村级有“土专家”。
四川丹棱县农业局 刘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