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04:26 来源: 经济日报近段时间,发达国家步履维艰和世界经济前景黯淡,使得我国经济备受关注。
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报告称,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这份报告不仅使人联想到国内有关方面大体相同的预测,还使人联想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与新挑战,联想到近期两个重要国际会议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进而联想到中国发展道路及战略机遇期等若干重要问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开始显现,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与和平崛起的基本态势不会逆转
新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深层次影响不断扩大。1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少有的负增长,房地产市场交易平淡,汽车市场销量大幅下滑,证券市场甚至出现了两个“开门绿”……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叠加,使得不少人对经济发展前景深感迷茫,甚至信心不足。因此,十分需要对国内外环境及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系统性的全面分析,从中引出正确的判断。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欧债危机发生后,就曾经给我国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面对世界经济下滑、通胀水平抬升、国际市场陷入低迷的严峻形势,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广大企业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大减少了外需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国民经济增长9.2%,粮食生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工业生产增长13.9%、企业利润增长25.4%,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4.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7.9%。在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表现格外突出。
继续回溯,前些年我们也曾先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风暴席卷全球,外需不足问题凸显,加上国内接连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和经济周期性回调,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增大。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我国经济前行的稳健步伐。中央果断出台并不断完善“一揽子”应对计划和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及时纠正市场扭曲、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这些年的经验表明,面对外部冲击,只要应对得当,善于化危为机,我国经济就会迎来一次大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2007年,我国人均GDP是2456美元,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跃过5000美元大关。从实行改革开放到2003年,我国人均GDP在原有基础上突破1000美元,用了20多年的时间;如今只用4年时间,就增加了2500多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越。
不仅如此,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也在迅速变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加快。由于各个国家的实力此消彼长,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中国崛起的势头更加明显,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国际地位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随之上升。
过去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更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基本态势。现在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还在持续深化和演变,世界经济由此将会出现哪些变化?又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哪些新的影响呢?综合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导致国际形势更为复杂严峻,虽然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但总体发展趋势和一些特点还是比较明朗的。
一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不振将会持续较长时间。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问题严重,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走出经济困境面临诸多制约;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还可能向更多成员国扩散蔓延,甚至加剧银行业危机,欧元区经济衰退风险增大;日本经济低迷已持续多年,如今又受政府高债务等结构性问题困扰,经济复苏态势不容乐观。
二是国际市场将陷入持续低迷状态。发达国家失业率较高,使得包括中产阶层在内的多数居民即期收入和消费能力下降;由于危机导致投资获利空间收窄、投资风险剧增,企业投资行为趋于谨慎;危机造成的资金链断裂,也大大降低了企业投资能力;金融危机转为财政危机,政府财政紧缩力度加大。这些抑制需求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将导致全球市场低迷成为常态。
三是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发展和就业,各国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势必加剧,也将导致更多的经济摩擦现象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经济增长放慢虽然会相应减少能源资源需求,但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对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不易改变,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对能源资源又产生了新的巨大需求,全球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问题将更为突出,各国围绕能源资源,在贸易、投资,乃至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竞争和较量势必更趋激烈。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互联互接的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所导致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国际市场低迷和国际竞争加剧,必然通过多渠道传导给我国经济,这在今年初的外贸出口方面即已有所体现。其中虽有节假日因素,可是一些外贸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上述影响,其他相关企业和行业亦有连锁反应。不过,我们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也可以作出判断,近期我国经济良好发展势头不会由此发生逆转。
依据之一,今年外贸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通过大力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我国的外贸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前几年对欧美日出口的份额曾占整个外贸出口的70%以上,目前已减至50%左右,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的比重大为提升,欧盟以及美国、日本的经济状况对我出口的影响已大不如前。同时,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多数为生活必需品,无论欧美日经济如何不振,生活必需品总是不可或缺的,这方面我国产品仍保持相对优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形势总体良好,我对其出口潜力可观。由此看出,短暂回落之后,今年第二季度起我国外贸出口有望恢复到较快增长水平。更重要的是,早些年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外需拉动,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现在这种依赖性已大为下降。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已由2006年的67%降至2011年的50%。
依据之二,消费需求的拉动力仍然强劲。去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快,今年预期收入增长不太可能骤然放慢。同时,就业人员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切实提高,对于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增加持久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保障房建设的不断加快,尤其是今年保障房陆续交付使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建材、家具等相关住房消费的增加;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将直接促进居民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和形式多样。这些因素都决定了2012年整体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完全有可能超过去年。
依据之三,投资需求旺盛。近年来民间投资比较活跃,去年增长速度超过30%,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达60%左右,这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增强。
今年的增速虽然会有所减缓,但中央安排“十二五”时期水利建设投资规模4万亿元,2012年和2013年正是水利建设的高峰期;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方兴未艾;文化产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这些都需要大量投资,而我国的财力和物力也完全可以支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因此,今年投资的拉动力非但不会减弱,还会在适时适当调控中有所增强。
以上分析表明,出口、消费和投资这“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然强劲。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财政收入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以及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等等,都决定了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巩固和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内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必须积极应对,但也不能为复杂形势所迷惑,为一时困难所动摇,而应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审时度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
二、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格局,我们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且机遇大于挑战
深入分析还可以作出的判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而发生逆转。
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基于国际和国内发展大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密不可分。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本世纪初党中央作出战略判断时所依据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基本条件并无改变。
从国际情况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国际大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局面没有变。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条件也没有变:一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二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进,将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总量大,随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国内持续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四是劳动力和资金供给充裕,可以支撑进一步发展;五是政治和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化改革开放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与潜力。
最为明显的基本条件是城镇化。去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总的看,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在60%以上,发达国家则达到80%左右。推进城镇化既能够增加消费,又能促进投资。据有关部门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涵的内需潜力巨大,城镇化至少还有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路要走。即便在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城镇化仍然可以为我国经济中长期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进一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深化,给我们造成了新的影响,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正所谓“危中有机”。今年上半年是欧洲主权债务偿还的高峰期,由于还债压力较大,相关国家不仅会出现资金紧张,筹措资金的需求也会比较强烈。同时,全球资本市场处于低谷时期,本来就使得各类企业价值容易被低估,而欧债危机蔓延又使得欧洲大量企业深陷产品销量下降、供应商货款与员工薪资拖欠乃至濒临破产的境地而难以自拔。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进出口并重、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阶段,尤其是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力日渐雄厚,并不缺钱,缺的只是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欧美债务危机恰恰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个机遇,不仅仅表现为能在较低价位并购海外资源、资产,以及其他一些便利,而且国内企业还可以通过大力推进跨国兼并重组,迅速提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一些有条件的大企业则可以通过大踏步“走出去”,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实现跨国经营,加快形成一批被视为“经济航母”的跨国企业,从而实现利人利己的“双赢”。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给许多国家带来较大冲击的同时,也悄然催生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基因技术、低碳技术以及绿色经济和生物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我国在这些领域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只要我们敏锐地发现和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就能够在抢占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中有更大作为,就能够有效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进程。这正是“危中有机”的又一体现。
总体而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大过挑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技术和人才,有利于我国企业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我们应当坚持用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去抓住和用好机遇,善于运用一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加快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三、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了积极应对和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这个“稳”,不是不动;这个“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努力在各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和新成效。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顺利推进各项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最重要的基础和保证。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去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都在回落,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独善其身,我国经济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也是完全正常的。我们要努力降低这种影响的负面效应,但也无须刻意争取两位数的较高增长速度。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主动调控使经济增速放慢,是十分明智的选择,既有利于缓解物价、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也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准确把握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防止物价反弹。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抓好“两稳一扩”。一是稳定外需。广大外贸企业应在稳定欧美日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深度开拓新兴市场;在增加传统商品出口的同时,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的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完善营销网络、建立研发设计中心,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二是稳定投资。要继续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尤其是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领域;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强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防止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所谓“扩”,就是扩大消费。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扩大居民消费,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为此,需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并且深入研究财产性收入等问题。近年来,银行储蓄存款负利率、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对居民财产性收入造成一定影响。这种状况虽有其客观成因,但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从扩大居民消费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积极作出努力。最近,一些商业银行取消不合理收费就值得肯定。证监会负责人明确提出,蓝筹股已显示罕见投资价值,即时投资的年收益率平均可达8%左右,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和举措。股市波动、牛熊转换是正常运行态势,有其内在规律。眼下种种迹象表明,经过4年多充分调整,加之重圈钱、轻回报等弊端逐渐克除之后,我国证券市场有望走出低迷,转向平稳上升与健康发展。
扩大内需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它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扩大内需的许多具体措施,不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突出工作重点,又要着眼长远,加强统筹协调,并着力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把扩内需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可创造新的需求。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产业,也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我们应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环境,大力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推动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率先使用新科技、发展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创造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脱颖而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拓展市场尤其是培育国内市场需求。值得高度重视的是,目前全球生物产业年增长率高达30%,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能够延长人类寿命和医治重大疾病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以及关系粮食安全的生物农业技术,都孕育着重大突破。生物技术的突破,将会极大地改变人类命运;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引领新产业革命和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比拟的。对此,我们应切实加强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二是把扩内需与城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我们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在于城镇化,因此,很有必要将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与此同时,应抓紧制定并有序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并逐步实现均等化;帮助农民工逐步解决就业、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把在城镇已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重庆市2010年8月全面启动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有300万人实现了“农转城”,今后4年还要再转200万人。辽宁沈阳市2011年新建改建廉租房3.87万套,重点向长期在当地工作的农民工等人群倾斜。这些做法和探索都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此外,城镇化形成的刚性需求,必然会带动房地产业发展。眼下房地产市场低迷,主要是因为前些时候房价上涨过快、过度炒作等“痼疾”所致。从各方面情况看,房地产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经过调控的“医治”,必将走上新的坦途。
三是把发展与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无论是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还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抓住时机尽快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价格体制、文化体制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四是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更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为了适应群众的新期盼和形势的新要求,应将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将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要切实提高发展的包容性,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行更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进一步重视和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教育和卫生等问题。
四、应对危机的实践和成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与活力;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也是我们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这次危机对西方国家的思想理论和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危机继续演变深化之际,我们既要从经济运行层面展开研究,还要从社会制度层面深入分析。
近期召开的两个国际会议值得关注。一个是由发达国家主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著名专家和经济界人士,集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论坛主席施瓦布在会上直言,过去几年间,整个世界忙于应对危机的挑战,尚未深入分析其根源和教训,尚未注意到资本主义制度已不再适应现实需要。另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主办的世界社会论坛。参加这次会议的各界人士纷纷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反复发作并挥之不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大多治标难治本,而且“后遗症”严重。发展中国家应破除对资本主义的迷信,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两个重要国际会议同声针砭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非偶然。国际社会逐渐形成的共识表明,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受到严重质疑,西方模式的发展神话已难自圆其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并直接引发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世所罕见。分析这场危机的原因,表面上源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大量违约和金融衍生产品泡沫破裂,引发全面信用危机。若从直接起因考察,可说是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虚拟经济过度扩张、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是长期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而从内在本质分析,则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缺陷,暴露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深层次结构矛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正演变为一次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更是进一步反映出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实践的危害。
我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因而束缚了生产力发展。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自由放任,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的改革,决不能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只有既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才能实现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也才能使资源配置合理、协调、公平、可持续。
从这场危机中还可以看到,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与活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挑战面前,我们的发展道路经受了考验,我们的社会制度展现了优势,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显示出指导实践的强大威力。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开创新局面、赢得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崛起的中国就势不可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