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5太阳能企业结盟 反对向中国产品征关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09:3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背景下,为拉拢部分选民,美国政客在对华贸易政策表态上趋于强硬。这给美国针对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双反”调查染上了政治色彩。
早在去年11月,奥巴马就美诉中国太阳能企业案在接受采访时声称,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存在“值得质疑的竞争行为”,并表示美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与“这类倾销式经济活动”做斗争。
近期,奥巴马在许多场合都声称要为美国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称,“如果我们有公平竞争环境,美国总是会赢。”言外之意,美国一些企业之所以垮掉、工人之所以失业,是因为遭到了其他国家的不公平竞争。
25家美国企业组成“买得起的太阳能”联盟,反对向中国产品加征关税
“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做出肯定初步裁决的可能性很高。”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贸易问题专家斯蒂夫·苏拉诺维奇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总统大选年,中国已经变成美国政客向选民标榜他们正在“采取行动或做一些事情”的靶子。他说,这个案子被提出,就是因为它涉及中国。
不仅中国太阳能企业坚决否认美国部分企业的指控,美国太阳能业界许多相关企业也对该提案表示反对。由包括MEMC电子材料公司、太阳城公司、西屋太阳能公司 ,以及尚德和英利美国分公司在内的25家企业组成了一个“买得起的太阳能”联盟。该联盟反对向中国出口产品加征关税,认为这一举动将提高美国市场上太阳能产品价格,从而导致需求受到抑制,并对10万个美国工作岗位造成威胁。更多没有参与诉讼的美国企业表示,中国价格便宜的太阳能产品拉近了该产业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并促进了该产业的迅速发展。
MEMC电子材料公司太阳能项目负责法律和政府事务的高级副总裁凯文· 拉皮德斯不无担心地表示:“如果成功推进此案,美国太阳能电磁板价格会上涨一倍,美国的太阳能需求会减少,进而严重破坏美国的太阳能市场。”
“我们不允许一家公司的反华活动威胁美国太阳能业及数万名美国人的工作”
“买得起的太阳能”联盟1月30日发布报告称,美国政府如果对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加征关税,可能导致美国6万多人失业。报告指出,对中国太阳能产品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将使美国整个太阳能产业和其它经济领域面临失业风险。
“买得起的太阳能”联盟所代表的企业的工作岗位占到美国太阳能行业的97%—98%,涉及民用、商用太阳能板安装及国内太阳能制造业。而发起贸易诉讼的“太阳世界”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到2000个。该企业提出贸易诉讼,显然不能代表整个美国太阳能制造业。“买得起的太阳能”联盟主席基格·沙说:“我们不允许一家公司的反华活动威胁美国太阳能业及数万名美国人的工作。”
美国太阳能协会发表声明,强调了保持市场开放的重要性。该协会指出,竞争对于太阳能产业和美国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因为竞争将导致太阳能发电成本降低,使越来越多美国人能支付得起太阳能电力。而开放的贸易使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能够增加出口,创造更多就业。
该协会的报告显示,目前太阳能产业为美国提供了10万个就业岗位,比2009年时增长了一倍。美国太阳能行业装机容量超过3650兆瓦,足够为73万美国家庭提供电力。在2011年,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下降了一半。在2010年,美国是太阳能产品的净出口国,净顺差达到20亿美元,即便对中国,美方顺差也十分明显。
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对美出口也为美国下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11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产业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共同发出声明,强调中国太阳能产业的进步为该行业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和设备大部分从欧洲、美国和日本进口。此外,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近年来一直是欧洲和美国生产技术的重要出口市场。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EVAa胶膜、浆料等原材料。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对美出口也为美国下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活动都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此外,数以百计的美国工程技术人员在中国太阳能企业工作,也为美国公民提供了大量海外就业机会。
不久前,美国杜邦公司宣布与尚德电力以及英利绿色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全球重要的光伏材料供货商,杜邦光伏解决方案全球事业总裁威廉·菲瑞向本报记者表示,2011年杜邦在光伏相关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5亿美元,“杜邦的许多重要客户来自中国,我们与其之间的协同合作十分重要。”他指出,公平、自由的贸易有利于光伏能源发展,它使得全球协作成为可能,并有助于降低成本,从而能够更快地实现光伏电与市电同价,这无疑对消费者是有益的。如若系统成本改善的步伐放缓,太阳能的全球化应用也会变慢。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中方保留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同时呼吁世界各国通过更紧密的合作理性地处理绿色经济领域贸易摩擦,从长远角度促进全球绿色经济增长。(记者 吴成良)
(责任编辑:刘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