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江海证券押宝投行业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8:41 来源: 华夏时报

  海通金牌保代胡宇成“关键先生”

  本报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经过2年多的努力,江海证券的投行业务团队日臻成形。

   按照证监会对券商开展投行业务资格在人员配置上的硬性标准,券商投行业务团队的从业人员不得少于35人,其中具备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从业人员不得少于4人。而江海证券的投行团队目前恰好36人,其中保荐代表人刚好4人。

   最近有消息传出,此前供职于海通证券的金牌保代胡宇也将加盟江海证券,不过,这一消息目前尚未得到两家证券公司的官方确认。

   2011年6月份刚刚才取得保荐业务资格的江海证券,在最近一年多当中频频出手,不惜重金在行业内挖取金牌保代以充实投行业务团队。而目标直指IPO业务的江海证券,正在试图摆脱公司成立多年来始终在主营业务上依赖经纪业务的单腿蹦格局。

   从2003年组建以来,江海证券的主营业务一直都是依靠传统的证券经纪业务以及少量的自营业务。在国内107家券商当中,净资产和主营收入已经排在60名之外的江海证券,一直以来都是名不见经传。

   直到2009年的12月份,江海证券才从证监会拿到了一张承销业务的批文,不过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当中,公司在承销业务上并没有开展任何经营。

   相对于承销业务,证监会对于券商在申请保荐机构资格上有着严格的标准限定,也就是在《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除注册资本金和风控指标等条件之外,在保荐业务团队人数上,“从业人员不少于35人,其中最近3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不少于20人,符合保荐代表人资格条件的从业人员不少于4人。”

   然而截至2010年年底,江海证券的投行团队仅有9个人,其中具备保荐代表人资格的只有2人。

   这2人当中,李鹏是在2009年11月份从财富里昂证券跳槽至江海证券的,不过,李鹏此前在保荐业务上并没有太多的业绩,仅在2006年参与过宁波华翔的非公开发行。

   相对于李鹏,2010年11月份刚刚从招商证券跳槽过来的郑华峰拥有更加丰富的IPO保荐经验。而在跳槽至江海证券之前,郑华峰已经在招商证券投行部供职超过10年。从2009年9月份至2010年10月份的一年多时间当中,郑华峰先后参与了佛山星期六鞋业、深圳天源迪科和山东墨龙石油机械3家公司的上市保荐工作。作为2004年取得第一批保荐业务资格的投行老资历保代,而且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相继参与保荐3家公司顺利完成IPO,这样的资历即便是在保代明星云集的招商证券,也几乎难觅第二人。

   在郑华峰之后,紧随而至的是从财富里昂证券跳槽过来的郁浩,尽管郁浩同样也是第一批保荐业务代表人,但是相对而言,郁浩在保荐业务上的经验远不及郑华峰,其在2009年IPO重启之后仅仅参与了浙江亚夏股份一家公司的IPO保荐。

   2011年6月23日,刚刚从中建银投跳槽过来一年多的杨升在江海证券取得了保荐代表人资格。也就在同一天,刚好凑齐4名保荐代表人的江海证券正式取得了证监会授予的保荐机构资格。

   和目前江海证券的4名保荐代表人比起来,有望加盟的胡宇显然更加耀眼。

   根据资料显示,已经在海通证券供职超过11年的胡宇,同样也是在2004年成为第一批保荐代表人,此后,胡宇从2007年以来先后参与了柳钢股份、大东南、海峡股份以及康芝药业4家公司的IPO保荐业务,此外还在去年年初参与过得润电子的非公开发行保荐业务。以胡宇所参与IPO保荐业务的数量以及过会率,在整个海通证券的20多名保代当中,几乎无人能及。

   不过,目前在证监会网站上胡宇的供职信息并没有发生变更,而引发市场更多关注的是,由于胡宇在海通证券供职期间,担任深圳中盟科技IPO项目的保荐代表人,如果胡宇离职,引发市场猜测中盟科技是否会因此调换保荐机构至江海证券,如若成行,这一项目将成为江海证券投行业务的第一单。

  链接

  江海证券主营业务单腿蹦

   在经纪、资管、投行这三项券商传统业务上,江海证券几乎没有一项业务具有优势地位。

   根据目前可查的江海证券2010年的经营数据,公司在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6.25亿元,其中净利润为1.75亿元,这两项业绩指标在行业内排名分别为68位和67位。

   在这6.25亿元的主营收入当中,来自传统的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到了5.39亿元,占比达到86.24%,而来自于公司自营业务的收入占比为13.6%,这两项收入几乎支撑了江海证券当年的全部收入。

   2010年至2011年,整个券商都受累于经纪业务的整体低迷,然而在这两年时间当中,国内不少大中型券商都是凭借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实现了整体业绩的救赎,然而,江海证券在这两项业务上几乎空白。(本报记者 张学光)

  投资的噪音

  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基金基金经理 牟旭东

   对于投资者而言,处于一个纷乱的市场,既要对未来进行判断,又要和自己内心的贪婪与恐惧博弈,还要考虑短期市场因素带来的波动。每个环节都有无数的信息对人的决策施加影响,如果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过滤和决策机制,必定会迷失在充斥噪音的市场之中。

   A股高估值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过去,由于发行管制和部分流通,和投资需求相比,供给严重不足。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投资者必须接受比较低的投资回报率,也就是比较高的估值水平。而现在,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和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致使A股享受高估值溢价的基础已经逐渐削弱。寻找真正能够长期持续成长的好公司、寻找未来可能爆发的潜在黑马,才是投资者最重要的任务。而那些影响你做到这两者的种种信息,就是噪音。

   这些噪音不断持续,他们会将败絮其中掩饰成金玉其外,让你花大价钱买到垃圾。同样也会让你错过那些真正埋藏在沙子里的钻石。他们会不断地告诉你,看!这个东西多么平庸。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心态日益浮躁,噪音的来源越来越多,潜下心来,认真分析企业未来空间、市场、业务、模式的人越来越少,在投资界也越来越没有市场。而送股、转股等毫无意义的小道消息,却更为人们所青睐,成为股票推荐的逻辑。这些靡靡之音,充斥耳际,久而久之,不知道有多少人将噪音当成了真理。

   如何避免噪音的影响,就医学而言,戴上耳机,似乎有效。但就投资者而言,信息至关重要,不能堵上耳朵、眼睛,不听不闻不看。我们所能做的,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方法,通过不断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逻辑体系,去发现那些真正具有长期潜力的公司。对于各种嘈杂的声音,我们首先要去判断其是否符合逻辑,从概率上是否具有有效性,并以之验证我们的判断,而不是盲目跟随主流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那些长期真正能够战胜市场的好公司。不因为市场疯狂,而去为垃圾公司买单,不因为短期波动而放弃长期具有潜力的好公司。分辨有效信息与噪音的区别,并坚守理念。也许,坚守是孤寂的,注定不能与大多数人同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