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别让“中试”成短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4 05:36 来源: 经济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手中的一份数据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理论上,从基础科研的实验室阶段,到成果转化的中试阶段,再到形成生产力的产业化阶段,这3个阶段的投入比应该为1:10:100,而事实上,实验室阶段和中试阶段的投入比为1:0.7,中试阶段的投入明显偏低。”

  理想是10,现实是0.7。对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试”来说,这真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差距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实验室阶段国家投入多,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种政府资金有能力也有意愿投入这一块。而到了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的产业化阶段,风险小,社会投资也愿意一拥而上。只有中试,国家投不了,企业不敢投,成为比实验室阶段投入还少的瓶颈。

  为什么本来应该由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进行的中试研究,却让企业望而却步呢?

  风险高、信息不对称是主因。在中试阶段,科研成果能不能给企业派上用场?什么时候才能派上用场?这些都还是未知数。产业界一般不愿意做这种有风险的前期投入,而是希望科研单位把成果做到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地步。

  这种态度看起来很现实,事实上很不现实。因为如果企业在中试阶段缺位,科研单位往往抓不准应用研究的方向。由于互不了解,科研界不知道企业界有何需要,企业界也不知道科研界有何能力,这就造成了社会资金和科研能力的双重闲置。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时间越来越短,在基础科研取得成果后,让企业尽快介入应用研究的中试阶段,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实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突破点。

  而要突破这个关键点,就必须降低企业的投入风险,并建立更通畅的信息渠道。在这方面,各级各地政府大有可为。

  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热心为产业界和科研界的联姻充当红娘。比如,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中心有一个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就是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热心牵线,与蒙自矿业合作设立科蒙太阳能联合实验室进行相关中试研究的。

  而在降低企业的投入风险上,政府可考虑对企业与科研界联合的中试投入给予税收抵扣等优惠,让企业感到即便中试不成功,这些投入也可以在别的方面找补回来,这应该有助于提升企业投入中试的信心。

  别让“中试”成短板,且助产研巧联姻。今天,自主创新已成为我们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选对这个关键环节的突破点,将会让2012年的自主创新之路走得更加通畅顺利。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反映企业现状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