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人到老年可以是另外一种状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01: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徐佳

  第一财经日报:《桃姐》乍一看很像纪录片,余力为的摄影也很朴实无华。采用这样的方式,是不是为了凸显情感的真实性?

  许鞍华:主要是因为可以拍得很快,而且便于抓拍到养老院当时的状况和其他老人的反应。剧组拍摄的那个老人院里,有一部分人是专业演员,包括秦沛、秦海璐等。有八位是老人业余戏剧团的团员,他们日常也演舞台剧。那位假牙大伯,还有一些被护工喂饭的老人都是他们在扮演。生活不能自理才需要被喂饭,真人拍出来是有伤他们尊严的,所以请人来扮演比较好。剩下来三分之一的老人真的是里面的住客。我们吃饭的时候,问他们肯不肯一起吃啊,不介意的话就把他们一块拍下来。

  日报:《桃姐》展现了你对香港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思考角度。但我并没有看到你在影片中急于传达你的社会诉求。你的立场是什么?

  许鞍华:社会资源永远没够,特别是针对穷人。但是我们在拍《桃姐》的过程中发现,在物质条件并没有特别完备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惨。我对这个问题心态平和,只是想如实地知道这个状况,不添油加醋地给大家看。我的感受是,如果不那么恐惧,人到老年可以是另外一种状态。

  日报:影评人舒琪认为,你一直试图在主流中保持平衡,一些商业因素,比如明星制度一直成为牵绊你作品的外在力量。你有没有想过拍纯粹的、个人化的艺术片,不找刘德华等大明星出演?

  许鞍华:大明星不一定就不艺术,我的作品不排斥明星。现在我的号召力还不够,不能找资金拍我想拍的题材。近期不可能,也许以后也不可能,拍戏经常会受到市场的主导,只是我们努力去摆脱这样的主导。但是大明星肯演,只会对电影好,不会坏。

  日报:你的电影非常关注边缘群体,从早期的“越南三部曲”里的难民,到《女人四十》里中年师奶、《男人四十》的中文教师,再到天水围的女性移民,你为什么会对处于边缘状态的人群有极大的兴趣?

  许鞍华:在香港拍戏,一直有所谓的主流。香港市场非常封闭,真正流行的只有武打和喜剧片,拍别的题材以前蛮困难,现在更困难,导演拍另类的题材简直想都不敢想。我拍电影几乎都是跟着心境走,而且我都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有人愿意投资,可以开拍就不错了。

  这次《桃姐》上映后,我听到人家反映说好,说这个戏能够给他们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能让观众知道多一点“另类”生活的状况,激发更多的电影人来关注或者投拍诸如此类的题材,再好不过了。

  日报:香港电影人纷纷选择“北上”,而你还继续坚守香港本土,从这里的人和事中汲取养分和灵感。

  许鞍华:新闻报道常常说我还没有买房子之类的。这都是真的,但我现在不太愿意渲染穷和惨,来讨同情。我能够保持健康,继续拍戏,就已经很知足了。

  从1994年开始,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拍本地片子没有市场,资金遭遇到很多困难。我不是刻意坚守香港,只是刚好有几个题材是香港本土的,且被老板认可。我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绝望,虽然也会不得已拍不是自己感受的片子,但拍片大多跟着自己的心境走。你可以不接自己不喜欢拍的题材,老板又不是用枪指着你,不接就完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出头不是非要靠去电影公司下跪。我去温哥华当评委,看了许多低成本的长片,几千美元就可以拍,其创意不乏大胆的。

  日报:你的影片以细腻见长,聚焦点往往在个人。有没有想过拍一些格局大一点的影片,比如反映香港时代变迁的题材?

  许鞍华:也不是没想过。但资金不够,时间不够,时代背景不对,都是问题。比如,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从细节上讲,比拍古装片还麻烦。拍古装片,没有人跟你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准确,但那个年代的人还活着。

  我的兴趣不在重建历史,因为没有一个历史背景是真实的,全是想象。我拍《半生缘》的时候,研究旗袍的款式,发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旗袍都是混在一起穿的。历史的片段是并立的,重建真实几乎不可能,而且工作量太大,未必值得,因为没有人会去电影里头看考证。

  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会去拍一些纪录片。跟踪一个人五六年,让素材丰富一些,出来的东西会比较有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