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品预期收益率普降 两次下调存准率释放流动性是主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6 02:43 来源: 北京晨报银行理财产品这种原本看起来稳赚的投资模式,似乎也开始受到质疑。在多次爆出“巨亏门”之后,不少投资者开始思考,这根仅存的货币保值的“救命稻草”还“靠谱”吗?而记者调查发现,当下的银行理财产品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变化:
收益率下降 不保本增多
记者调查发现,多家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中,保本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普遍有所下降,在2%到4%的区间内;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数量明显增多,但其预期收益率也并没有高到哪儿去,普遍在4%到5.5%之间;此外,在中资银行中,即便是几百天的长期理财,预期收益几乎也没有超过6%的。
此外,从投资结构上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投资于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分别从去年同期的9.04%和11.94%下滑至1.52%和3.97%,降幅明显;同时,投资于大宗商品和股票的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逐渐走高,市场占比分别从去年同期的0.12%和2.88%上升至0.46%和4.26%。
原因:
揽储压力减小 流动性增加
“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之前出现高收益,是因为很多银行揽储压力大,所以宁愿贴钱做,但这必定不会长久。”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师向记者透露。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由于现在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足,货币市场利率也在降低,这就导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开始下降。
自从去年年底至今,央行两次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而在第二次调整存准率之后,央行并未急于收缩释放出的流动性,反而至今仍未启动央票等回收资金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资金的饥渴。
而银监会的禁令则让银行理财产品不得不面临转型。先是去年10月份银监会一纸禁令,不仅让银行划分理财产品风险等级,还叫停30天以下的超短期理财。随后,银监会再次念起“紧箍咒”,叫停银信合作,使得银行理财业务投向范围缩窄。
建议:
收益高风险高 应量力而行
某外资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所谓的理财产品“巨亏门”,多是几年前客户购买的不保本的长期理财产品,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这些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出现亏本。
但出现亏本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前途渺茫。郭田勇表示,其实理财产品出现亏本并不异常,“银行本身是希望给客户带来更高的收益,但高收益就会伴随着高风险。”郭田勇认为,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领域中风险算是比较低的,“老百姓应该看自己的情况量力而为,如果追求高收益,则可购买基金等产品,而如果抗风险能力较低,则就应选择稳健型的产品。”
晨报记者 姜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