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控制在4%左右难在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6 08: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11年,我国CPI涨幅为5.4%,虽然没有实现4%的预定目标,但这是在经济保持9.2%高增长的同时完成的,实属不易。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把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2011年CPI涨幅5.4%,是在保持了9.2%的高增长的同时完成的,实属不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美国和欧洲一再实行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输入性通胀将成为今年控制CPI涨幅的难点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调整为7.5%,这为今年控物价奠定了基础,留出了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通货膨胀往往有多种原因,有成本推动、供应推动,也有管理推动,应该根据不同源头进行控制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时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能否实现这一目标?难度有多大?应该如何去努力?围绕这些话题,全国政协经济界小组的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形势复杂,谨防输入性通胀
“物价总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对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从经济规律来说,CPI应该是缓慢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说。他认为,今年4%左右的目标,是基于今年需求拉动和价格翘尾因素对物价的影响会有所减弱等因素考虑的,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要完成目标,任务仍然艰巨。”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表达了同样观点,“综合考虑,当前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全年控物价的压力还是不小。”
回顾去年物价走势,CPI一度“节节升高”,让人印象深刻。去年上半年,我国CPI陆续突破4%、5%、6%,7月份达到6.5%。稳定物价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CPI涨幅从8月份开始逐步回落,全年CPI涨幅控制在5.4%,没有完成年初制定的4%的目标。
委员们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去年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说,“一方面是我们的流通领域,尤其是粮食、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让价格浮动走高;另一方面是输入性通胀过于厉害。”
“这两个原因,特别是后者,将是今年实现4%的难点。”李若谷委员说,“美国和欧洲一再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的所谓主权债,其实也是在增发货币。国际上的通货膨胀很难控制。从这一点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大宗商品和石油的价格都不会在低位运行。”
委员们认为,我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价格形势变化与全球价格变化密切相关。当前全球流动性仍比较充裕,经济复苏缓慢导致欧美可能长期维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高,这些都会对我国造成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多管齐下,力保物价稳定
“去年我国全年CPI涨幅5.4%,虽然没有实现年初制定的4%的目标,但这5.4%是在经济保持9.2%的高增长的同时完成的,实属不易,仍是世界范围内少有的成绩。”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认为,不能孤立看待CPI、简单看待物价走势和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关系密不可分。高增长往往会伴随着高通胀;高增长低通胀,则是追求的最理想状态,是经济的“黄金增长期”,也是世界经济难题。
2011年控制物价摆在宏观调控首要位置,随着稳物价措施奏效,经济增速逐步回落,但仍然实现了9.2%的高增长。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调整为7.5%,稳中求进是工作总基调,这为今年控物价奠定了基础,留出了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尽管任务艰巨,但今年CPI控制在4%的目标可以实现。”
李德水委员的信心来自于对我国经济形势基本面的判断:第一,通胀通常是在经济过热时候发生的,我国经济并不过热;第二,我国粮食实现8年连续增长,农业的总体情况比较稳定;第三,工业品供应充足。
“今年形势将好于去年,4%的目标能够实现。”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作出了相同的判断。
如何实现?刘明康委员认为,首先要谨防输入性通胀。“物价上涨往往有多种原因,有成本推动、供应推动,也有管理推动,应该根据不同源头进行控制。比如,在国际资本流入过多之时,我们就应该在财税政策上有所行动,比如收取外汇交易税。”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反弹,更是今年的重任。“必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刘明康委员认为,必须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使物流和流通保持自由和高效率。
“农业发展是稳物价的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周健民说,“粮食肉类价格上涨会直接影响CPI。农业生产要进一步实现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保障农产品供给、保障粮食安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中国经济网金融证券频道】(地址:http://finance.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