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要自觉更要自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6 09:3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漳州市副市长赵静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该市华安县自古产玉,上世纪80年代就尝试发展玉石加工业,但由于玉质较硬,加工起来浪费很大。华安县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一边限制开采一边加强研发,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华安玉的加工技术。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当地政府依托九龙江水冲刷华安玉形成的天然奇石景观,举办奇石节、兴办“奇石一条街”等,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奇石”爱好者慕名而来,居民的就业途径拓宽了,玉石加工业也获得飞跃发展。
这个故事,使笔者想起了采访过的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他们对当地文化资源如数家珍,说起来眉飞色舞,在他们心中,那些都是无价之宝。如果有一天它们声名远播那是理所当然,如果没有被更多人喜爱,只是时运不济。当华安玉被认为太硬,导致滥采滥制时,当地千方百计保护它,想尽办法改善加工技术。一旦外部环境改善,首先想到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华安玉的美。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对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充满信心。
这些年,各地越来越重视文化发展,涌现出一批像华安县这样的典型,对当地经济发展甚至社会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仔细考察那些成功案例,无一例外都会发现这种敝帚自珍的心情。
其实,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文化的影响力在于美誉度,而只有相信它的价值才会努力让它流传更广。新技术也好,新营销手段也罢,只有那些一直琢磨怎么让更多人了解自家文化之美的人才会勇敢地尝试,并且努力让这种尝试不伤害文化价值的根本。
更重要的是对一种文化充满信心本身,就会感染更多的人。当陕西省志丹县在保利剧院演出信天游歌舞剧《兰花花》时,打动观众的不仅是台上演员高亢苍凉的歌唱,更是台下随行人员自然而然地应和。一种文化只有被当地人深深喜爱,才拥有不断流传的生命力,否则就只能进入博物馆作为静态遗产加以保护,品牌也好、产业也好,都无从谈起。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上下发展文化的自觉意识已经明显增强,但就整体而言自信心仍显不足。一些地方盲目相信高科技手段,把传统文化经典改编得不伦不类;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过度开发文化资源,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败坏了消费者的胃口,从根本上破坏了发展潜力。展望2012年,随着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各地发展文化的热情一定会进一步高涨。但愿文化建设者在投入人力物力的同时,也能多投入一点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平心静气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发自内心宣扬自己的文化、千方百计推广自己的文化。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张新建所说,有了文化自觉,还要有文化自信,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当文化品牌树立起来,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延伸,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才会自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才会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