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 更应"走进去" 向世界标准看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8 07:3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对话人:
刘新成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吴碧霞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
马逢国代表(香港主流娱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余隆委员(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
何星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但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思想理念、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都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逆差”。代表委员们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一眼”很重要
余隆委员前不久刚带领自己的乐团,在柏林举办的中德文化年开幕音乐会上演奏了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唐豪瑟》序曲,中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每次我们走出去,都在想到底让外国观众欣赏我们哪些东西,到底用什么样的形式让他们对我们的东西产生兴趣。比如这次带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是想通过交响乐这一德国人最欣赏、最热爱、最传统,同时又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形式来展现中国京剧的魅力,就像我们最常演的《梁祝》,可以被介绍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广中国,怎么开始很重要,你如何让别人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像你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你如何介绍自己,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然后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持续关注。”
吴碧霞代表说,今年中国三大男高音音乐会在纽约开唱,并将举行全球巡演。怎样让外国人了解、喜欢中国文化,可能需要拿他们的东西做“敲门砖”。当中国人可以把他们的经典名曲、高难度技巧歌曲段落演唱到同等专业水平,也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同时也十分愿意来听我们唱中国的歌曲。
一项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外国人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是长城、龙、孔子等,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外国公众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比如: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高度物质化的生活方式、改良了的京剧……
何星亮委员说,目前为止,在文化的国际互动中,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吸引力仍主要局限于传统范畴的中国元素。我们提倡传统文化的回归、提倡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但是如果传统文化不能获得现代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就很难具有文化竞争力、文化阐释力、文化说服力。
刘新成代表说,文化的概念很宽泛,但并不是所有文化内容都构成软实力。只有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就是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走出去了,才能真正增强国家软实力。这就需要在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交易活动中,注重让我们的价值体系走出去,让我们的价值观念能够说服人,赢得尊重和认同。
向世界标准看齐
“220伏与110伏电压都是国际标准电压,各有优势,但你到了一个采用110伏电压的国家,就得用变压器将220伏电压转换一下,因为两者不能兼容。艺术的标准也一样,现在文化市场有大家认可的世界标准,你若融入,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只能接受通用的标准。”余隆说,这就需要我们很认真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专业化、职业化,而不仅仅是商业化。
何星亮说,价值观是需要载体的。比如一个文化作品,首先是艺术品,对于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有标准的。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基本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谁的音乐作品水准高也是有共识的。因此在向世界推广我们的文化产品之前,首先要达标。适于走出去的文化项目或产品,肯定要有市场效应,获得公众认可。
从世界范围看,文化的跨区域传播有很多成功例子。吴碧霞说,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是中国题材的大制作,其中有西方人的观念,也有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人文观念,但全世界的观众都很容易理解。我们的一些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还缺少现代的文化理念和高水平的操作能力,尤其是讲故事的能力。“怎样把自己的好东西展示出来,又让别人能够理解你的核心内涵?你看那些优秀作品,都有一种简单明了的美,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目了然地看懂。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是我们欠缺的,需要我们文化人深思。”
作为乐团指挥,余隆说他非常希望能够多演奏中国的作品。“尤其在国外的时候,每次指挥世界一流乐团,我必带中国作品。遗憾的是,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作品不多,选择余地不大。对于音乐人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空前良好的创作时期,但有时与商业的联系太紧密,创作不出纯粹的可以直抵人心的好作品。不过,我们有信心也有耐心去改变。”
给原创以价值思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马逢国代表就开始到内地与电影工作者合作,制作纪录片和其他电影作品。他说:“产业只是载体,如果只是从事中间的加工环节,没有原创内容,没有价值思考,那就仅仅是个数字,并不代表文化就繁荣起来了。”
“不同的文化需要交流才能求同存异。”余隆强调,文化的“交流”、“对话”比“输出”更贴切,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展示我们的思维方式,展示我们认可的价值、我们的审美取向,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我们通过音乐艺术表达对世界经典的理解,同时也传达对自己文化的热爱。任何广告式、渲染式、包装式的“走出去”都是缺乏真诚的,也是没有好效果的。
何星亮认为,既然是向世界推广中国,应选择将一些能够代表我们精神价值高度的理想,比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海纳百川”传递出去。“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文化的繁荣是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谈推广中国,先得把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搞好,对世界学术体系提供独特的贡献。”他说。
(责任编辑:袁志丽)